一个更稳妥的赴美建厂思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2 Richard,作者:Richard Song,原文标题:《一个更稳妥的来美建厂思路》,题图来自:AI生成

整个这件事由《Trump:三大问题, 完全不像大国总统》后,和朋友的聊天引发。

什么情况:之前在美国的囤货卖完了……客户还需要,有钱没法赚,让人不爽呀。

企业主的顾虑在哪:

1. Trump可以变一次,就可以变两次。我要是把整个产线搬到美国去,费了老鼻子劲,他要是最后回到只要10%,那我岂不是瞎忙了?

其实一点儿错没有,不过话分两面说,一方面短期政策会变来变去,一天一变,但长期而言,随着中国国力上升,与中国对抗是两党的长期共识,毕竟老大要是不对付老二,就是自己傻……所以大家看到无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与中国的政策其实是逐渐单向加码的。

不过有钱不赚王八蛋不是……

2. 一次招整个产线的那么多工人太困难了,也不现实呀。

所以我们其实需要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稳妥在美建厂方案。

(1)中美两个公司,都是自己的。

(2)美国公司完整进口零部件+按照原始中国的成本略高一点点 Value 报关(反正都是企业内部, 多少 Value自己说的算。这里因为都是中间件,也不怕查,毕竟“直接卖”根本卖不了多少钱, 反正比成本高即可)+ 美国这里初级“组装制造”。

因为Parts是按照原始中国成本略高一点点报的Value,价格肯定低,这样哪怕税率高,关税也交不了多少。

(3)美国分公司 Buy parts cost 低,保留主要利润。

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分公司,因为 Sell parts Revenue 低,大概也就是打平。

但因为是否美国制造一般以“value %”计算,因为parts进口价格低,“value %”低,对组装好的产品而言,在美国产生的“value %”就大了。

所以哪怕只是简单组装,也是美国制造,而且交不了多少关税,但从此彻底成为美国品牌+就可以涨价了。

(4)简单组装目前也比较符合现在工人的技能……刚开始肯定不容易招工,那就少组装些,不需要啥设备,投入也少,没啥试错成本。之后再看情况逐渐增加,慢慢来。以后如果美国品牌销路好,就多招人/多组装些。

大家肯定觉得美国工人简单组装可以嘛?

Actually Yes! 这是个全民自己组装家具的国家,by《我在 Home Depot 的日子》中对顾客的观察, 美国人实际动手能力相当强,啥活都自己干!

Full Time 外,Part Time 也可以,能干多少是多少。只要有先进的员工管理手段/工具即可,也可以像Uber 那样充分利用Part Time。

3. 美国制造这里其实政府也很需要“宣传标的”,早行动的很容易就被“宣传起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2 Richard,作者:Richard 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