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反内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宏观土肥圆,作者:宏观土肥圆,题图来自:AI生成

重要的会议提到了低价无序。很多人会把这次反内卷和2016年供给侧结合在一起。

那这次和2016年有哪些异同呢?

相同点,需求都很低迷。2014年~2015年经历了地产持续下行和基建托底力度不足的困境,导致PPI持续深度负增长。

现在也类似。地产从2021年底到现在,低迷了三年半,同时,市场呼吁的逆周期调节力度持续弱于预期。

不同点1:过剩的结构不一样。

2016年那次,去产能的对象主要是传统行业,煤焦钢建筑建材这些,产能过剩+债务堆积+污染环境,老大黑粗看着就让人不舒服,是重点整治的对象。

这次过剩则主要是新兴产业链。2016年以后,传统行业的产能新增就被严控了,环保标准严格,2021年的双碳转型更是因高耗能问题继续打击了传统行业产能。

但到新兴产业这块,因为各地都想搞技术含量高的东西,招商引资偏好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链,再加上金融、财税端的支持,制造业投资高于固投整体很多年了,制造业投资的主力恰恰就是这些高技术部门。

图: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高于固定资产投资整体

换言之,上次内卷的主要是上游,偏传统行业和原材料,这次过剩的恐怕主要是面对消费者市场的下游。

不同点2:需求不一样。

2016年时,房子也有供给侧,一二线房子2016年大涨,后来2017~2018年搞了棚改货币化,三四线房子也涨了。

去产能的同时,需求是大幅扩张的,居民杠杆率是明显上升的。

这次居民杠杆怕是加不动了,除非大规模导入民生降负,激活消费需求,否则这次需求端的力度会比上次弱得多。

不同点3:力度不一样。

2016年都是些老大黑粗,很好关,看着你破坏环境就可以给你整停了,产品也都是同质化的,反正都是黑糊糊一坨。

这次不太一样,因为面向消费者(比如车子),产品之间还是有差异化的,而且技术路径谁更优很难自上而下地把控,做到和上次一样快准狠地去产能的难度颇大。

当然,核心症结还是在需求。

比如煤焦钢这些,其实产能就没怎么扩,但不还是跌得稀里哗啦的,其内核是需求不足啊。

在没有超预期逆周期调节的前提下,这次可能会分化。

中下游去产能压力更大,中下游又是上游的需求来源。

所以对于很多大宗来说,这次去产能不是扩需求,搞不好反而是减需求。

所以面向消费者的价格下跌压力会趋缓(如果供给端控制得力的话)

但上游大宗这块,怕是不太乐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宏观土肥圆,作者:宏观土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