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海人喜欢去日本旅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旅界 (ID:tourismzonenews),作者:theodore熙少,原文标题:《为什么上海人宁愿去日本?》,头图来自:虎嗅(小雨摄)

上周,上海的日本“村村通”航线又多了一条——熊本。

7月11日,东航MU253航班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抵达日本九州熊本。

朋友A君跟着首航团过去旅游,目之所及,飞机满满当当,下飞机过关都过了一个多小时。

他说,熊本这边应该是小看上海人的赴日旅游热情了,总共就开了3个入境柜台,几乎瞬间就被挤爆,好在等在外面的熊本熊部长带着它那憨厚的笑容,彻底抚平了上海游客们的坏心情。

A君还表示,上海飞个熊本也就俩小时,上接福冈,下可去鹿儿岛,真的太方便了,这比去国内很多旅游目的地用时都短。

熊本只是最近上海—日本密密麻麻的航点和航线的其中之一,沪日航班数量之多,简直堪比公交车。

2025夏航季航班数据显示,上海已经可以直飞日本20个城市。

除了东京、大阪、札幌这些中国游客耳熟能详的目的地,还有不少你在地理课上都不一定背得出来的“小透明”:松山、佐贺、静冈、高松、小松、新泻、冈山……

近期,在赴日航班“村村通”这件事上,最积极的非东方航空莫属。

早在“上海=熊本”每周3班正式开航前,今年7月3日,东方航空又把“上海=松山”航线每周2班复航,经营的中日航线数量达到37条,通达日本17座机场,日均始发航班量约50班。

有民航业内人士开玩笑说,东航搞的不是航线,是地毯式搜网,只要日本地图上有个民用机场,东航就想飞一飞,顺便测试一下上海人的日本旅游半径究竟能有多远。

如果说沪日之间的天空已经被航班填满,其实海上也没闲着。

据《日经新闻》报道,7月12日开始,连接上海与日本大阪、神户港的国际班轮“鉴真号”已经可以搭载普通乘客旅行,每周一趟,从上海黄浦江一路晃到日本关西港口,单程要整整45小时。

有需求才有服务,不管是飞机还是渡轮,能看得出来,上海人去日本旅游的决心已经彻底打败了所有交通方式的阻碍。

你要是觉得这还不够直观,可以看一眼去年日本的签证数据。

2024年,日本一共向外国人签发了719万6373份签证,其中,有524万多份发给了中国人,比例高达73%。

而在这524万份签证里面,上海人一个领区就贡献了246.7万份,占到中国出签的47%,要知道北京领区的总签证数才109.3万份,不到上海的一半。

一个城市撑起日本旅游半壁江山,上海人对日本旅游的热情比想象中更高,也比很多人愿意承认的要顽固。

为什么上海人去日本旅行像轻松到家?

这背后有情绪,也有消费理性,有精致执念,也有秩序偏好。

如果我们把这些原因拆开来看,每一条都不复杂,但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很魔都的底层逻辑。

先说最直白的一点:距离。

你要是把地图拉平,从上海到东京大约1800公里,而北京到东京约2100公里,深圳到东京接近2900公里。

作为中国离日本最近的大城市,上海到东京3小时,跟去广州差不多;上海到大阪2.5小时,跟飞北京一个档次;上海到熊本、佐贺这些九州小城,时间甚至短到一个多小时,真正做到这边起飞,那边落地,咖啡都还没喝完。

有上海朋友和我感叹,“我周五晚上堵在去浦东机场的路上,有时都比飞到日本用时还久。”

再说价格。

当你把上海飞往日本的20条航线拼到一起,票价就像被摁在地上摩擦一样卷。

今年暑假,就出现了上海飞日本“临期机票比提前买还便宜”的反常行情。

有网友发帖崩溃:“没人跟我说暑假日本机票会跳水啊……我当时咬咬牙买了周五晚上的票,现在周六白天的比我当时买的还便宜好几百。我周五下了期末考就赶飞机,搞得自己差点猝死。”

当然,这还不算最离谱的。

去年夏天,春秋航空的“8元飞大阪”神操作,让上海人一张赴日机票比外卖里的一屉小笼包都便宜。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航空公司从2009年就开通了上海飞东京的低成本航线,先是搞“4000日元飞到上海”,折合人民币300块,把日本航空界都吓了一跳。

后来又推出199元、299元飞茨城的机票,当你在春秋航空的购票页面上刷机票,几乎每隔一两个小时就有一班,恍惚间会觉得自己是在定高铁。

从价格到班次,上海人去日本就像“公交通勤”,这并不是玩笑。

第三个原因,日本旅游的体验和服务。

有位在上海工作的朋友跟我聊,他觉得去日本最大的好处,就是秩序感:“国内旅游景区买瓶水的价格都高得离谱,纪念品定价看人下菜碟,但日本景区基本统一定价,不用担心被宰。”

另一位上海姑娘跟我说,她在日本街头走路时,第一次感受到“人让车,车让人”的安全感:“我去国内某些城市,走在路上,总觉得随时可能被车撞。另外,日本几乎没有二手烟。”

还有上海网友的补充比较有代表性:“机票千元出头,酒店几百块,虽然房间小,但干净,吃饭不会被宰,同样的投入,在国内得先研究一堆攻略,还不一定能有这体验。”

这些上海游客并没有为日本的山水风光大肆宣扬,更多的是从细节上评价,这些用脚投票后的旅游观后感却无比真实。

说到底,在一趟旅行里,安全感和舒适感是很多人花钱消费的最大价值。

目前,上海飞日本的20条航线已经相当密集,但要是你把地图放大看,会发现其实还有“进步空间”。

比如,同样与日本诸多城市通航的中国台北这座城市,直飞航点比上海还多出五六个:大分、秋田、宫崎、高知、旭川、函馆、石垣、青森、米子、下地岛、福岛、花卷……

日本函馆盂兰盆会/旅界实拍

这些冷僻的日本地名,听着就像是地理课的附加题。

由此,东方航空、春秋航空、吉祥航空依然在拼命把沪日航线织得更密。

夏航季刚刚加上了熊本和松山,秋冬季大概率还会继续补位,去填满这些地图空白。

毕竟,一旦旅客对“周末飞日本”形成习惯,运力就会倒逼航司继续投放航班。

说得直白一点,三大航一直在亏损,春秋、吉祥这些航司也要赚钱,只要机票卖得掉,就一定会有新的航点被开通,哪怕是花卷、米子、富山这些听上去像考记忆力的地方,也迟早会排上班次。

其次,日本签证政策的确越来越宽松。

今年3月底,上海领区开始试点新政:

三年多次签,存款要求从50万降到30万,或者只要过去三年去过两次日本就行,连在职证明都免了;

五年多次签,存款门槛从100万砍到50万,或者只要年工资流水50万就够了。

这对于已经把日本当成“第二个家”的上海游客来说,无异于天降喜讯。

此外,过去两年,日元对人民币汇率一路走低,从6.2跌到4.85上下。

对上海人来说,去日本吃饭购物就像打开了“全场7折优惠券”。

哪怕今年日元稍微回升,也很难短期逆转这个便宜印象,只要汇率不剧烈反弹,消费意愿依旧坚挺。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人均收入还得跟得上。

如果经济继续稳定,魔都人依旧有钱有闲,“周末飞熊本”这种新闻就不会消失。

或许,未来影响上海人赴日本旅游积极性唯一悬念是它的邻居——韩国。

今年以来,韩国也在放宽中国游客签证要求,并拼命促销低价航线,上海人周末济州岛、首尔三日游也已经是家常便饭。

如果日韩两国都拼命卷低价和便利性,到底谁能更多捞到上海人的钱包?还真就挺难评的。

所以,冷静推论一句,只要机票不飞天、签证不收紧、日元不暴涨,“上海人周末飞日本”这场持久战,还远没到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