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白犀牛通信,作者:白犀牛,原文标题:《为什么国家GDP增速5.3%,而运营商却陷入滞涨?》,题图来自:AI生成
日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60536亿元,同比增长5.3%。今年以来,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一直作为社会经济增长驱动力的三大运营商增长却“意外”陷入停滞状态——按照工信部的数据,今年前5个月,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488亿元,同比增长1.4%,远落后于GDP增速。
经济大盘稳健上行,通信行业却集体承压,行业增速不仅落后于GDP,更显著低于数字经济的平均增速,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一
第一,传统业务天花板显现,增长红利消退。
过去十余年,通信行业的高速增长依赖于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从“人人有手机”到“家家有宽带”,从4G普及到5G商用,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带来了庞大的新增市场。然而,如今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已突破18亿户(人均1.28张SIM卡),固定宽带用户接近6亿户,传统通信服务的渗透率早已逼近极限。以移动数据业务为例,尽管流量使用量仍在增长,但收入贡献却因资费持续下调而停滞。2025年上半年,流量业务收入仍然延续负增长态势,增量不增收已成常态。
更严峻的是,传统业务的收入结构失衡。移动数据流量业务占通服收入超过三分之一,其增速下滑、负增长直接拖累了三大运营商整体业绩增长。语音业务的持续萎缩和宽带业务的边际收益递减,进一步压缩了运营商的利润空间。这种“靠流量吃饭”的模式,非常脆弱,一旦市场需求饱和,便难以为继。
二
第二,同质化竞争加剧,价格战吞噬利润。
在存量市场博弈中,运营商的竞争逐渐陷入低水平内卷。三大运营商在个人市场的产品和服务高度同质化——从5G套餐到家庭宽带,从云盘到视频权益,几乎每项业务都在重复相似的营销话术。这种千人一面的竞争格局,使得价格成为争夺用户的唯一武器。数据显示,近几年来运营商个人市场ARPU一直难以取得突破,甚至出现回落,但营销费用却难以有效控制。现在烧钱都换不来客户、换不来收入,可见当前的增长潜力早已在两三年前被透支掉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竞争模式正在向政企市场蔓延。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运营商的解决方案同质化问题同样突出。例如,在某煤矿的5G自动化改造项目中,三家运营商几乎同时抛出“高可靠、超快网速”的标书,最终竞标价格相差不足10%。这种“不拼产品只拼价格”的逻辑,不仅削弱了技术投入的动力,也延缓了行业创新的进程。
如果这种情况任由其发展下去,明天的政企市场就是今天的个人市场,需警惕啊!
三
第三,新动能尚未起航,转型路径面临多重制约。
面对传统业务的瓶颈,运营商纷纷将希望寄托于数字化转型。然而,第二曲线业务的增速却难掩疲态。这两年,三大运营商产业数字化收入增长速度大幅回落,过去动辄三位数的增长,如今回到了个位数,甚至仍在滑落中。
这背后,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三大运营商在转型中一直没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技术壁垒尚未突破,AI大模型、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务仍处于实验室、示范田阶段,离规模化商用尚需时日。以AI为例,尽管运营商已布局行业大模型,但真正落地能创造收入的应用场景寥寥无几。
二是客户认知存在鸿沟,政企客户对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需求碎片化、定制化,而运营商普遍缺乏垂直行业Know-How。山西某能源集团负责人坦言:“我们更愿意找专业的工业软件公司,而不是一知半解的通信运营商。”
三是投资回报周期过长。5G基站建设、算力网络部署等重资产投入动辄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收回成本,而资本市场对短期业绩的苛责,使得运营商难以长期坚持战略投入。加上当前技术创新进程极快,运营商难以精准判断技术演进方向,大规模投入容易造成投资浪费。
还有一个需要辩证思考的问题,需要社会、行业、政府层面共同推动解决:
一方面,作为关键基础设施的提供者,运营商承担着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网络的重任,尤其是5G、千兆光网、算力网络的巨额投入仍在持续。但另一方面,基于这些先进网络蓬勃生长、赚得盆满钵满的数字应用与内容服务,其价值却更多地被上层的互联网平台、科技公司、内容提供商捕获。运营商在支撑起整个数字世界高速运转的同时,自身却面临“投入巨大”而“直接回报有限”的尴尬处境。
四
行业增速为何落后于GDP?
从经济学角度看,通信行业增速落后于GDP的现象,本质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阶段性失衡。
一方面,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2024年数字经济规模同比增长12%)正在重塑增长格局。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正以远超传统通信的速度扩张,直接推高GDP的中高速增长。相比之下,运营商在这些领域的布局仍显薄弱——全球AI算力市场中,中国厂商份额不足10%,运营商份额可能连3%都达不到;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中,运营商主导的项目占比不到5%。
另一方面,通信业对GDP的拉动效应正在弱化。过去,电信业务收入每增长1%,可带动GDP增长1.7个百分点,但这一杠杆效应在2025年已降至0.8%,甚至更低,反映出行业对宏观经济的贡献边际递减。
五
那怎么办?从流量驱动迈向价值驱动。
撇开上面说的需要多个层面共同解决的问题以外,要摆脱滞涨困局,我认为,通信行业自身必须完成从流量驱动到价值驱动的跃迁。这需要三重变革:
第一,重构商业模式。从“卖管道”转向“卖服务”,通过行业解决方案创造差异化价值。例如,深入了解行业痛点,通过5G+工业互联网帮助煤矿实现自动化生产,帮助矿区节省运维成本。
第二,强化技术护城河。运营商必须加大在6G、卫星互联网、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的投入,争取在下一轮技术浪潮中占据更优势地位。
第三,推动生态协同。运营商应该主动打破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制造业的边界,构建开放型产业生态。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浙江某港口通过“运营商+华为+中控”的联合方案,实现了集装箱无人化调度,效率提升40%。
通信行业曾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如今却面临掉队的风险。在数字经济时代,唯有跳出管道商的思维定式,才能重新找到增长的支点。当运营商不再满足于“连接万物”,而是致力于“赋能万物”时,或许才能真正走出当前的滞涨泥潭,与GDP增速重新接轨。
希望运营商明天会更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白犀牛通信,作者:白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