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都是高能量人群,谁能为累点低的人说句公道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作者:肖鱼,题图来自:AI生成

请点进来的朋友马上自测:


如果你选中3项及以上,那么恭喜你,大概率可以被确诊为累点低人群。

在互联网上,不难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开始加入累点低大军,并且还把累点低作为话题聊上了热搜。

概括来说,累点低主要指的是个人的一种易疲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能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都能让你精疲力尽;哪怕理性上觉得一天下来也没有干什么,但依然感到身体被掏空

别人聊起十六型人格都是ISFJESFJISTJ……而我的人格实际上是REST(休息者)

via@ISFJ成长日记

每每看到网上的“高精力”群体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干完一件事后马不停蹄地就能去干另一件,不由发出由衷的感慨:“哇,怎么做到的。”

自己试着按“高精力”人日程表调整作息,坚持了还没两天就全面放弃,不仅无法适应,还觉得透支得厉害,只想把自己丢回床上躺到天荒地老:

谢谢,学废了。

“累点低”的人的一天,啥都没干先躺下了

一言以蔽之,“累点低”的人的共通点在于,极其容易陷入“充电2小时,续航5分钟”的状态。

在读研究生@恐龙鱼饼 说,超低精力人早八上课有种“变成一头驴拉了一天磨,还要被抽一鞭子的无力感”。

到了图书馆则完美验证“图书馆20分钟效应”——在图书馆待了还没20分钟就开始头晕、犯困、昏昏欲睡、浑身酸痛——一场酣畅淋漓的学习过后发现自己只干了三件事,偷电、偷光、偷空调。

好不容易想要通过健身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但既熬夜、又健身,只能得到一具健康的“尸体”。

“累点低”当然也没放过各位打工人。

为突出工作对人精力的损耗,有人专门发明了“打工能耗标识”。以“市场策划”这一职位为例,把耗能分为1—5级:

第1级,踏入公司;

2级,打开WPS

3级,沟通并理解工作任务;

4级,开场没有尽头的脑暴会;

5级,进行工作任务并反复修改。

在岗8小时,哪怕其中只有1小时左右用来总结文档、做PPT和统计表(纯属夸张,切勿当真),其他时间都在摸鱼,但下班之后依然精神涣散、身体疲惫,好像上班的地方能吸人阳气。

via@打工人关怀中心

@手电筒 就说,工作一天之后,完全没有精力开展其他任何活动,社交欲望也在逐渐减退。如果周末还要和朋友出门,那就相当于自己没有得到休息。

除此之外,生病的频率还在逐渐变高,并且时常会出现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事已至此,“累点低”的人,一方面需要迫使自己打起精神,维持基本的日常生活秩序;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对周遭事物感到疲惫,由此陷入到自身的矛盾当中。

相比之下,高精力人群仿佛永远一身牛劲。

作为一名“高精力”人士,@勇壮的扎针日常,每天高强度运动4小时左右,一次性暴走5公里毫无压力;一天只需要睡6个小时,最多7个小时,哪怕头一天晚上熬夜,第二天早上9点也能准时睁眼;晚上学习状态比白天还好,甚至开始学习之后停不下来。

这个时间表别说让“累点低”的人学着做了,就是看一眼都要累到晕倒。

自称“低精力”的@Zoe 就引用了这一帖子,自嘲道:做事只能“单线程”开展,但凡做些什么就需要大把时间来休养生息;经常说话都有气无力,差不多只够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命体征,再多就要宕机。

@铜铃大王 用vlog拍下了作为“高能量”人的自己和作为“低能量”人的舍友的一天:

“低能量”舍友一觉睡到13点,但自己不仅早上7点就从床上爬起来,还在7点到13点这段时间里做了早午饭、背了单词、改了论文、打扫了卫生、给花浇了水,甚至还爬楼梯进行了一组有氧+抗阻混合型锻炼。

好不容易说服舍友出门去公园,刚刚骑车到地方,舍友就已经不行了,靠着自己的肩膀“倒头就睡”。

最后因为KTV里能坐着,选择转战KTV。结果唱歌的时候一个人闲不住一点,从头蹦到尾;一个人起不来一点,从头躺到尾。

via@铜铃大王

如果说,原来“累点低”的人,只是因为“做事”和“疲劳”,自己在那里纠结;那对比之后,在纠结之上反倒更添加了一层焦虑。

就和很多人吐槽的一样,“东亚小孩”的一生似乎是一个不断“上岸”的过程。读书的时候,要你学习好;离开了学校,要你工作能力强;进入了职场,又要你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平衡好工作与生活……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各种各样的待办事项,等着你去完成。

而这个时候,精力充沛似乎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面,是“高精力”人用较短的休息时间,就能换来一天的跑跑跳跳、不打瞌睡,游刃有余地辗转在不同活动之间;另一面,则是“累点低”人一天只能主要做一件事,稍微睡少一点就神思倦怠。

从现实的角度看,前者好像具备了一种天然优势。

与此同时,也让“累点低”的人不禁感到一丝无力:自己哪怕用尽全力,也赶不上人家“六边形战士”。

也无怪乎有人发帖求助:

“气血不足+低精力+内耗型人格+抗压能力差,在事业上有救吗?要不要直接躺平?”

“为什么每天都这么累啊?”

不过,总是觉得累,还真不一定是自己能够控制的。

1. “累点低”有可能是出于生理条件的限制

首先,“容易累”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如果把自己感知到的疲惫和精力不足定义为疲劳的话,此前一项对于双胞胎的研究显示,这种疲劳状态的遗传概率大约在6%—50%之间。

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一个包含近11万人的基因数据库,结果发现:我们常见的基因差异(SNPs)基本可以解释人们觉得很累这个问题的8.4%

换句话说,有一部分的感觉,既不是出于矫情,也不是因为纯懒,而是生理基础导致的想当个高精力人,但真的做不到

除此之外,在生理层面,还有另外两个原因,同样会让你的续航能力堪忧。

第一是维生素D缺乏。一项在柳叶刀子刊上发表的文章,在分析了全球不同国家及地区的统计数据后发现,全球约30%—80%的人,身体中所含的维生素D水平低于20纳克/毫升(正常范围最低值)

就我国来说,2021年一项涵盖了23.4万人的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维生素D的缺乏率和不足率分别为20.7%63.2%且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检出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的内科医学家则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疲劳症状有关。

第二是慢性疲劳综合征一般来说,当个人经历长达半年以上或反复发作的疲劳,并且疲劳会在活动后加重、休息时也无法得到缓解,就面临着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风险。与此同时,还往往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躯体疼痛等症状。

但到目前为止,这种病理性疲劳的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依然没有一个确切定论,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系列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病因,才能得出诊断。

2. “累点低”还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除去老生常谈的抑郁、焦虑情绪,消极的认知模式与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也将使得我们的精力在不知不觉间被消耗。

心理学当中有一个很经典的认知行为理论,其核心是,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并不是由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个人对这件事的认识决定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心理困扰,往往是在思维情绪行为互相影响的过程中产生的。

放在具体场景里就是,当我接到某项工作,如果我告诉自己我可能做不好或者我必须做到尽善尽美,那么在我需要分出精力完成任务的同时,我还得用一部分额外的精力来感到焦虑、担忧。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地累上加累。

而且,这种焦虑以及担忧的情绪很有可能带来行动上的拖延与回避。但显而易见的是,有的事情,你越拖越焦虑。于是,我们的精力进一步被消耗,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认知行为理论的底层逻辑有些类似,所谓自我效能感,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个目标的主观判断。

而它的作用正如KnowYourself所说:

自我效能像是一个人的电池,满电时会感觉自己无所不能,有动力尝试很多事情,而低电量状态会直接开启省电模式,只能维持吃喝拉撒基本运转,其他的啥也不想干,跟人说话都嫌累。

3. 还有一些不得不提的社会动因

一方面,对职场打工人来说,繁重的任务迫使我们延长工作时间,休息的时长难以得到保障。这就衍生出普遍存在的睡眠负债

由于睡眠不足,前一天的消耗无法被完全修复,累积下来,利滚利一样侵蚀着个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成一种长期存在的隐性疲劳

via@七十七座山

与此同时,竞争愈发激烈的外部环境也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慢性压力已有研究表明,慢性压力会改变大脑当中主导奖励机制的关键区域,使得个体感到疲倦、情绪低落,甚至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

另一方面,精神与意识层面的损耗同样会使我们体验到疲累的感觉。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当下,不仅学习与工作的时候需要用脑,连通勤与休息的间隙都会被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填满。

我们看起来好像在休息,但实际上,我们的大脑依然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明明什么都没做,精力还是被一点一点抽空了。

想当个“高精力”人,该怎么办?

在种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累点低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问题。

但正如许多人所提到的那样,现代社会的焦虑很多时候并不来源于“做不好将会受到惩罚”的恐惧,而是来源于“你应该为自己做得更好”的许诺。

于是,累点低低精力,在每个人的自我驱动下,往往被视为急需改变的事情。

并且,在注意力资源稀缺的网上,似乎也是高精力群体,更容易受到关注和欢迎。

因此,打开社交媒体平台一搜,低精力怎么改善”“低精力怎么变成高精力等话题,就有动辄上万,多则上百万的讨论度。

可当高精力逐渐演变为一种主流或者正确时,也开始有人怀疑:难道我非得当个高精力人不可吗?

累点低,可以是对特定状态的描述,但它既不应成为一种褒贬评价,也不应成为一种身份标签。

不是每一个累点低的人,都必须要强迫自己变得高能量。关键还是要看自己与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节奏能否适洽。

不过如果真的想要有所改变,以下方式还是可以参考。

1. 生理层面

当发现自己长期疲劳且难以改善时,做一个全身体检,排除病理性的原因;

化验一下微量元素,如果你真的成为了众多缺乏维生素D的人中的一员,可以按照医生的建议适当补充维生素D,或者干脆直接——多晒太阳(人体内80%的维生素D需要通过晒太阳后皮肤合成)

2. 心理层面

拿到一件事,或者面对一堆事,避免过度准备和过度计划。先开始五分钟(就五分钟,不要为难自己,减轻自己的认知负担),让自己产生一种行动惯性,或许过段时间就会发现,诶我怎么干这么多了

to do list(计划做的事)改成done list(已经完成的事),告诉自己又活了一天已经很厉害了,提升自我效能感

3. 行动层面

判断自己是否处在睡眠负债的状态(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如果此时的睡眠时长-工作的睡眠时长>2小时,就说明你已经负债了)。是的话,不仅建议晚上补眠,还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随地大小睡;

离开手机,做一件你喜欢的事,可以是运动(不过身体虚弱的人建议量力而行),也可以是公园二十分钟。如果有人一想到出门就觉得累了,在家里找点更简单的事也没问题。但大脑一定要真!的!休!息!

哦对了,这些都没用的话,也可以试试测个生辰八字看看自己是不是天生身弱,这样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躺平了。

参考资料

[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总感觉疲劳、肌肉疼?可能是缺少TA》

[2]生命时报,《约半数人缺这种维生素!疲劳、骨疼、心情抑郁都要警惕》

[3]科普中国,《每天都感觉很累、睡不着觉、身体疼痛……一年后,她确诊了这种病》

[4]西南科大心理教育与辅导中心,《心理科普丨低精力人群自救指南——告别“电量焦虑”,找回生命续航》

[5]KnowYourself,《这些事在暗中偷走你的能量,却很难被意识到(内附解决方法)》

[6]科普中国,《真的想问:为什么怎么休息都不够啊?》

[7]丁香学术,《每天感到疲倦、情绪低落?可能是这个原因》

[8]果壳,《你是“低精力”还是懒?关键看这6个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作者:肖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