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0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就欧盟领导人涉华“产能过剩”相关言论回应表示,首先,衡量是否产能过剩,不能单纯以产量和出口量作为标准。其次,中国新能源产业从全球视角和中长期看,并不存在所谓产能过剩,反而有产能缺口,欧方指责毫无道理。
欧盟官员近期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指责,本质上是新形势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因为判断产能是否过剩的关键指标是供需平衡,需求端旺盛是中国新能源产品在欧洲销售快速增长的触发因素。
欧盟的真实诉求并非产能问题,而是担忧中国高性价比产品在其通胀压力下的冲击本土企业利益。数据显示,今年5月,中国电动汽车在欧市场份额翻倍至5.9%。历史对照颇具讽刺意义。十年前欧洲曾积极引进中国光伏产品,如今却给新能源汽车贴上“倾销”标签。这种立场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欧洲本土产业在电动化转型中的相对滞后。
中国商务部虽表明“成本优势源于技术创新”的立场,但欧盟市场规则制定权使其态度难以动摇。解局之道在于深化双方产业链合作,譬如中国企业在匈牙利建设电池工厂、与当地车企战略联合等,通过市场化方式重构互利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