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羞耻”现象在富裕人群中呈上升态势分析人士称,越来越多的美国富人并未意识到自己属于富裕阶层。

图片来源:Cheng Xin – Getty Images

在经济动荡时期,财富往往会成为政治化议题。

在特朗普2.0时代,这意味着会围绕谁应纳税、税额多少、怎样界定“富裕阶层”以及如何调动私人资本以解决公共财政问题展开争论。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估算显示,白宫推出的“大而美法案”存在争议:该政策将致使最贫困的美国人每年损失约1600美元,而最富有家庭的年收入则平均增加1.2万美元。

这得益于政策调整,例如将遗产和赠与免税额度提升至1500万美元,以及将州和地方税(SALT)抵扣上限从1万美元提升至4万美元。

瑞银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保罗·唐纳文指出,在当下围绕财富税展开的辩论里,存在一个关键问题:美国那些较为富裕的选民,常常并未意识到自己属于富裕阶层。

上周在一次圆桌讨论中,唐纳文解释道:“我们在讨论财富税和遗产税等议题时,愈发察觉到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即人们对财富的认知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差距。”

“人们会说,‘没错,我们该对百万富翁征收财富税,可我不属于百万富翁之列’,而事实上,如果你在曼哈顿拥有一套两居室公寓,从定义上讲,你已然是百万富翁。”

唐纳文继续指出,社交媒体也在扭曲人们对财富的认知。他表示,即便财富不平等状况并未发生改变,人们也会因网上分享的奢侈生活而感觉自己处境愈发糟糕。

“因此,人们或许再度陷入对自身财富的认知与现实状况的混淆之中。”唐纳文补充道。

“许多人虽家境富裕,却自感处于劣势,只因他们未能过上社交媒体网红那般奢华的生活。”

奢侈品羞耻

随着财富日益成为引发社会分歧的话题——甚至富裕阶层也在偏离自身实际处境——消费者已开始抑制对具有身份象征意义的商品和体验的购买行为。

贝恩公司上周发布的奢侈品行业春季报告显示,该行业,尤其是个人用品业务,呈现出萎缩态势。

报告合著者克劳迪娅·达尔皮齐奥向《财富》杂志透露,“奢侈品羞耻”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彼时数百万美国人失去住房和工作,财富被视为庸俗之物。

达尔皮齐奥补充称,奢侈品商店开始广泛使用白色纸袋,以便让消费者将所购商品带走,原因在于人们不愿被人看到拎着印有设计师品牌的购物袋。

“在美国,这一现象是自我驱动的;人们出于羞耻感而修正自身行为。”

达尔皮齐奥补充道,对于这种社会紧张情绪,奢侈品牌应弱化对“精英形象”的渲染,转而聚焦于成为文化与创新的堡垒。

富者愈富

不过,仅仅因为富裕阶层要么不愿承认自身财富,要么尚未意识到自身所拥有的财富,并不意味着推动其资产增长的引擎会放缓。

唐纳文在回答《财富》杂志提问时表示:“我们需要考虑两个相互独立的驱动因素,且它们并不会对财富增长的驱动要素产生影响。首当其冲的便是经济民族主义的抬头。”

只需看看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倡议便可知一二,但唐纳文补充说,这种行为在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

唐纳文补充说,影响富人消费模式的第二个因素在于,他们的重心从商品转向享乐。

“常有人问我:经济学家口中的享乐指的是什么?答案是任何能在Instagram上分享的事物,”唐纳森对《财富》杂志说。“比如出国旅行,外出用餐,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演唱会。公平来讲,这也包括服装,因为如果你要在Instagram分享最新餐食,显然需要身着新衣出镜。”

“这些与财富创造无关的趋势……我们必须将其纳入考量范畴,因为它们可能会营造‘奢侈品羞耻’的表象,而实际上,这只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消费模式发生变化。”(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