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公司的反转才是反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共识粉碎机,作者:波太金,题图来自:AI生成

在过去的一个季度里,我写了很多反驳Applovin做空的报告,调研了游戏客户对做空报告的反馈,调研了电商公司对做空报告的反馈,调研了关税前后对Applovin的预算调整,这周还仔细分析了苹果税取消会怎么影响游戏广告行业。说实话压力很大,因为有非常多的不同声音。

在过去的一个季度里,也有非常多的朋友来问我,是不是该Long Unity Short App。甚至有朋友打包了一个完整的调研纪要PDF合集,里面都是Unity Vector怎么抢Applovin份额,和因为做空报告Applovin客户流失去Unity的纪要。然后问我,为什么不花很多时间去调研Unity,怎么还是一直在调研Applovin……为什么不去研究更高可信度的反转……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回答。在昨天我们的Discord讨论里,又有一位朋友问我这个问题。我只能简单地在当时说下,“在不是好公司的反转案例上,太容易亏钱了。我自己也亏过太多钱了。”

所以做反转的前提是,这是一家至少Mid-term维度的优秀公司。

我今天也不想具体去分析业绩,我想讲三个故事。具体的很多分析我都在久谦写过报告,做过路演,以及在Discord里高频展开过了。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鉴别信息的真实性,和鉴别样本Bias的能力。

我们前段时间一直在调研真实关税的影响,所以在针对META和AMZN的Q2业绩时候,我在业绩前下过一个结论,考虑到美元贬值的影响,META和AMZN的Q2业绩可能都完全看不出关税影响。事实证明这和我想的完全一样。

真正能够让我下这个结论的是从我们同事调研一家3C小家电公司开始的。在和这家3C小家电公司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了很有意思的前后矛盾:

  • 这家公司一开始说他们税基非常小,只有3%~5%,所以考虑到关税问题影响也不大。

  • 但是当我们问到涨价的时候,他说需要涨20%,因为关税影响还是很大。

  • 但是如果涨价20%,他说他们的利润率会提升,所以可能会抢份额。

调研完后,我找到我们同事仔细去分析这件事情。我说这种前后矛盾的内容,才能看出这大概率是真实信息。

因为前半段是真实信息,后面发现这个信息和竞争对手有很大差别,想绕回来,但是绕不回来了。

后面我很认真地和同事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你后面还能再找到一个类似的案例,你就真的学会做调研了。

我的上一个老板也是一直这么教我的。

所以在之后我们抓住这个点铺开了很多调研,去研究关税的真实影响,才有了与全世界结论完全相反的M7业绩期报告。

我们做调研的时候,特别是调研者本身,有一点特质非常重要。在总结完后要不断地反问自己,今天得到的信息是真实信息还是错误信息,漏洞在哪。还是说恰好因为这个漏洞,我们能发现更多的Strong Alpha。

在过去一个季度我给很多朋友分析过为什么一些看到Applovin因为做空报告流失到Unity的信息可能是错误的。有些访谈来源,我们做一些简单的CrossCheck就可以验证其真实性,这是我们调研者首先该做的。

就像每次和大家做调研总结路演的时候,我都会告诉大家,尽管我收集到了这么多信息,但哪些我有把握,哪些我没有把握。

比如这次在MSFT季报前的调研总结里,我特地讲过虽然我对GPU租赁能在1Q25放这么大的收入没有把握,但我对方向和能放出来量的趋势很有把握,只是具体的数字是很大,还是大,我没有把握。但是只要能放出来,对于这个季度的MSFT就完全够了。

现在做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太多,但是高质量,能够帮助你判断的信息又太少。

我们在一个有太多太多信息干扰的复杂环境里,所以要花更多时间去判断真实性和趋势。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好公司的特质。

我在做投资前的职业生涯,和做投资后的职业生涯,其中最大的错误几乎都和与一家好公司的竞争有关。我这次讲讲前半个。

虽然我对这家公司经常找茬,但也是我最尊敬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是作为“对手”教会了我最多的公司。

在很早很早前的2017~2018年,我还在腾讯工作,当时是腾讯狙击抖音的短视频产品微视的第一个推荐算法产品经理。

我当时在战略发展部,因为推荐算法对所有人都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事务,行业也非常缺人,我们也很难找到足够的人才,所以这么个职位我临时顶上了会儿。后面我还顶过运营,顶过投放,顶过各种临时工作。

为了研究怎么追上抖音,我花了很多时间做调研和分析。

其中有一段时间,我在帮助搭建微视的审核团队。我们大概有几十个审核同事,分了很多类别,我来参与研究怎么打标签,和提高打标签的效率。我们的很多工作通过Excel表完成。

中间我第一次去调研抖音是怎么做的。我知道抖音有一个帮助审核同事的标记软件,很现代,效率很高。我了解后开始研究我们怎么自己也做一个。

过了一个月,我又去更新情况。我知道抖音这一个月做了很多修改,软件根据审核同事打标签的习惯做了非常多的优化,甚至在物理键盘角度都有优化,像那种视频都会提前切帧然后把敏感帧拿出来。放到现在你们肯定毫无波澜,但是你换做2017年的我,我们刚开始捣鼓审核的时候,就能理解我的震惊之情。

“这一个月时间,你们就TM进化了这么多吗???那我的价值是什么???”

这种感觉大概是李鸿章看到了纽约的高楼大厦。

再往后就不展开说了,他们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几千人审核到10万人审核的管理能力进化。如果你是看美团和京东的分析师,会一下子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难度。

再往后我开始捣鼓A/B Test。我也一直因为同一个事件的A/B Test效率低而特别郁闷。有一次我捣鼓Excel的数据分析到凌晨4点,第二天找到数据工程的同事,如果数据能打通多好,如果我们和抖音一样A/B Test效率这么高有多好……

在Jim Payne刚到Unity的时候,我也有过短暂的幻想。我听说内部的效率都跑起来了,特别是Jim Payne一直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创业者,在AdTech领域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然后我开始听到了很多有意思的说法,去年年中一位在MoPub被收购后离开MoPub的朋友特地来提醒我,“MoPub在Applovin成功,不是因为MoPub,是因为MoPub接入了Applovin的A/B Test体系。正是这套体系让MoPub和Applovin Mediation快速迭代,如果收购进来的不是MoPub,也一样会成功。”

在那一刻我听懂了这个故事,我非常沮丧我没有更早知道这件事情。因为在我的经历中,我经历过很多类似的场景。就是我在上文和你们提到的。

再往后我听说Jim Payne离开了Unity,我之后就再也没有做Unity的调研了。我也不太理解中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AdTech领域虽然我们讲过很多Mediation的重要性,讲过归因平台的重要性。但归根到底最后还是迭代效率和组织效率。在一次算法迭代中,A/B Test系统越好,迭代越快,就有很多小步快跑的机会。看得越多,就能发现越多。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很多错误的投资案例。

从我进入股票投资行业以后,几乎所有亏钱的大事件,都来自于我错误地认为某些公司可以反转。

虽然这个公众号叫共识粉碎机,我也特别喜欢研究可以底部基本面反转的公司,但每次犯错也是这样。

在我个人的投资生涯里,我在中概股犯过几次未能成功反转的案例。在美股里,尝试过参与E开头数据库的反转故事,两个Z开头软件公司的反转故事,U开头AdTech的反转故事,A开头效率软件的反转故事。

但是在做基金分析师的时候,每一次提出这种反转逻辑,我的前老板都很不高兴。

只有好公司的反转才是反转,所以首先我们要判断好公司的特质,把审美标准提高很多。这是我一直到两三年前,才深刻理解的。

说实话Applovin也不是什么好公司。回答Applovin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回答,“你是否认为PDD是一家好公司”。

我想从事广告领域的朋友一听这个问题,就能意识到我在说什么。

如果你认为PDD是一家好公司,Applovin就会符合你的审美。

如果你认为PDD不是一家好公司,Applovin就会浑身漏洞。

我挺喜欢PDD的,PDD也是反转过的好公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共识粉碎机,作者:波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