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AI生成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被“主理人”包围了。
周末的创意市集,十个有八个摊主名片上印着“手作/陶艺/XX主理人”;手机一滑,社交媒体的时间线上,从咖啡烘焙、中古家具,到塔罗占卜、宠物美容,人人皆可“主理人”;甚至打开微信搜主理人,就能搜出来两三个ID挂着这名字的好友——这个词汇的浓度,已经高到令人无法忽视,甚至有点无法直视。
有人说,在上海,掉块砖头都能砸到10个主理人;吐槽博主和脱口秀演员已经开始编排主理人的段子;有媒体开始讨论所谓的“主理人经济”;还有人急火火上了“主理人”的车,尝试在里面捞一桶金,但最终却草草收场。
“主理人”,这个曾经还逼格满满的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一地鸡毛”?又为什么会这样?
一、一场标签的通货膨胀
到底什么是主理人?
一些时尚杂志会告诉你,它最早舶来于日本潮流文化。在那个语境下,“主理人”是潮流品牌的绝对灵魂,是集创意、决策、运营乃至精神领袖于一身的核心角色,是一个品牌的“人格化”。消费者选择一个品牌,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认可乃至崇拜品牌主理人。
传入国内后,它最初被用于形容那些在特定领域深耕的先行者——独立设计师、买手店老板、文艺空间经营者。他们用这个词,将自己与纯粹的“商人”或“店主”区分开来,强调其中蕴含的个人审美与文化属性。
这么一听,是不是觉得最开始的“主理人”超文艺,超帅气,超有逼格——一般这种词的下一个命运,就是泛滥化。
大约从2023年开始,从线上到线下,“主理人”的门槛被踏平了。它从原先的小众圈层迅速下沉,渗透到商业领域的每一个毛细血管,最终,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标签通货膨胀”。
线上,打开小红书、大众点评等平台,输入“主理人”,你马上就能进入一个光怪陆离的“主理人宇宙”:
律师自称“法律主理人”,仿佛经手的不是案卷,而是一件件“艺术品”;装修设计师人均“空间美学主理人”,承诺的不再是装修工程质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兑现;卖面膜的微商转型,成了朋友圈里的“美学主理人”;算命的塔罗师是“神秘学主理人”;情感博主是“亲密关系主理人”;宠物殡葬师自称“生命告别主理人”;连提供企业注册服务的,也摇身一变,成了“创业主理人”……
线下,则表现出一种肉眼可见的、高度同质化的“主理人式”消费场景。
走进商场或艺术街的创意市集,仿佛进入了一个“主理人标准化生产车间”——摊位上无一例外地铺着米白或卡其色的亚麻桌布,摆着手工皂、香薰蜡烛或者各种“made in Yiwu”小商品;旁边一定有一块牛皮纸或水彩纸价签,用略带潦草感的字体写着产品名——绝不能是“薰衣草蜡烛”这么直白,必须是“普罗旺斯假日”或“入夜前の梦幻”这类引人遐想的诗意短语。
摊位后的“主理人”们通常穿着宽松的棉麻服饰,或是复古的灯芯绒,表情淡然,带着一种“你懂的自然懂”的疏离感和松弛感。他们会用平静的语调向你讲述作品背后“独一无二的灵感”和“纯手工的温度”——当然,价格也自然地包含了这份“温度”的溢价。
离开市集,拐进街角一家新开的咖啡馆,店铺不是工业风就是侘寂风,水泥墙、金属管、枯山水是标配,墙上挂着名人签名照或中古纪念品,至少来自五个以上国家和地区。菜单极简,往往就写在吧台后的小黑板上,只有几种单品豆手冲和意式,名字通常不会低于七个字,价格最低也得49.9。你若小心翼翼问一句“有没有抹茶拿铁”,那个穿着复古围裙、留着胡子、手臂上有纹身的主理人可能会从他那台昂贵的咖啡机后抬起头,淡淡地告诉你:“Sorry,我们这里只做精品特调”。
这种被精心“主理”过的消费体验,起初或许新奇,也不乏一些认真投入其中的创业者。
但当它泛滥成灾时,消费者便只剩下审美疲劳和被“割韭菜”的不快。在曾经力推主理人文化的小红书,对“主理人”的吐槽,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正确”。
上个月,一则小红书热贴成了这种情绪的集中释放地:博主去到某城市一家新开的茶室,正好碰到店老板的朋友过来,老板便一起招待了,这让她各种不适,感觉自己怎么都融入不进去。这条笔记评论区成了大型主理人吐槽现场:
“现在看到‘主理人’三个字就想跑,感觉是‘我要开始割韭菜了’的文艺说法。”
“一杯手冲咖啡88元,问主理人豆子是什么风味处理法,他支支吾吾半天说‘就是那样的感觉’,好像他还不如我懂咖啡。”
“现在的装修公司,10个设计师8个是‘设计主理人’,收费贵一截,等出了问题,谁也找不到那个‘主理’的人。”
“我和我老公去一个烘焙店买面包,我老公问老板这个多少钱,店家说我不是老板我是主理人……”
笔记原文后来被茶室主理人看到,当事人最终在社交媒体上无奈自嘲:“别叫什么主理人了,叫我们‘个体户’吧。”
这句自嘲,精准地刺破了“主理人”标签的华美泡沫,也引出了背后的问题:这个不高不低、不土不洋的标签,究竟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
二、为何人人都爱“主理人”?
“主理人”的泛滥,绝非偶然。它精准地切中了当下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复杂的心理需求和身份认同渴望。
正如一位脱口秀演员曾在段子中调侃的:“叫‘老板’,显得太商业,浑身散发着铜臭味;叫‘个体户’或‘店主’,又太接地气,仿佛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而‘主理人’,不高不低,不卑不亢,刚刚好。”
这个词巧妙地为很多小创业者们提供了一种体面的自我介绍:它既暗示了自己是掌握决策权的“经营者”,又通过“主理”二字,为这份事业披上了一层文化、审美和创造性的外衣。它满足了当代年轻人既要赚钱谋生(里子),又要彰显个性品味(面子)的双重心理。
在这个标签下,开一家小店不再仅仅是“做生意”,而是“创造一个作品”“主理一种生活”。
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早已预言,后现代社会中,人们消费的不再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其背后所承载的符号意义。当这一理论应用到“主理人”现象上,便再恰当不过。
当下的消费者,尤其是在新消费领域,他们购买一杯咖啡,不只是为了咖啡豆的香气,也是为了购买这杯咖啡所代表的“慢生活”符号;他们购买一件独立设计师的服装,除了面料舒适外,更是为了购买其承载的“不盲从”的个性宣言。
而“主理人”,正是这个符号消费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他们通过精心打造的店铺空间、产品设计、社交媒体形象,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生活方式范本”。
消费者通过购买他的产品,仿佛也分享了这种理想生活的一部分。反过来,创业者给自己贴上“主理人”的标签,本质上也是将“自我”进行了一次商品化和符号化包装。这个标签成了一种高效的社交货币,向世界宣告着:“我拥有独特的审美,我在从事一份很酷的事业,我是一个有趣的人。”
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是时代情绪下,身份焦虑的“软着陆”。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传统的职业路径越来越难走,“上岸”的独木桥拥挤不堪。在“打工”与“躺平”之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第三条路——成为一个微型创业者,一个“数字游民”,一个“一人公司”。
不上班自然很自由,但这种自由的背后,往往是巨大的身份不确定性和归属感的缺失。“主理人”这个标签,恰好为这种漂浮的状态,提供了一个体面的“锚点”。
它让“在家办公”听起来像是“在工作室搞创作”,让“没找到工作所以只能进货摆摊”变成了“在实践我的商业蓝图”。它是一个温柔的缓冲垫,一个心理上的“避难所”,帮助年轻人在剧烈变动的社会中,为自己寻找到一份看似稳定且有价值的身份认同,以对抗内心的焦虑与迷茫——我是主理人,我在做事,我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反正我不是无业游民。
三、主理人,到底“主理”什么?
吐槽归吐槽,一个真正的主理人,到底应该“主理”什么?
成都一个知名品牌的主理人“大树”曾在一篇采访中直言不讳讲: “(主理人)不是一个阳春白雪的概念,很多人把主理人的创业包装为一种高格调的生活方式,不是这样的。主理人首先需要是一个合格的经营者,是需要对品牌营销、产品逻辑、运营痛点等方面有自己的见解,要真的会经营品牌。”
这其实一个再直白不过的商业常识:任何主理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商人。
浪漫情怀和独特审美,是品牌的魅力加成,但绝不是商业模式的全部。一个真正能穿越周期、长久做下去的“主理人生意”,至少要满足三点:
1. 品牌深度
伪主理人常常将“自我表达”凌驾于产品之上,而真主理人则懂得,产品才是最好的表达。
他们的审美、理念和专业能力,都最终物化在提供给用户的产品或服务之中。这种物化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若是一家咖啡店,就体现在反复筛选的咖啡豆品种和百次调试的饮品口味;若是一家饰品店,就体现在每一件手工作品的精心打磨和超过量产货的审美品质上,等等。
我曾在绍兴偶遇一家旧书店,店里都是老板走访全国各地,找到的各种绝版图书,网上完全找不到。他为每一本旧书都做了精心的二次包装和清晰的分类陈列,几十元的价格,还附赠一个原创手提纸袋。若你有时间和老板聊聊,他还可以和你讲讲淘书过程中的种种奇遇趣闻。
在这里,价值的核心并非“主理人”的故事,而是每一本可遇不可求的书本身。
类似的店铺在各地都有。新华社半月谈曾报道过大连的唱片店“B-side”,主理人刘刚已经经营二手唱片生意五年。他不仅搜罗了一大批不同年代、风格的老旧唱片,还借此累积了一群热爱音乐的顾客。他们偶尔会在店里和海边举行音乐活动,吸引不少人驻足。在刘刚看来,主理人商业“不仅仅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关系,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生活方式的传递”。
反观一些在网上流传的“上海咖啡馆主理人”故事,因顾客一句“特调不好喝”,便大发雷霆,斥责顾客“不懂欣赏”。这便是典型的本末倒置。这完全不是在服务顾客,而是强行要求顾客为自己的“自我表达”付费。
2. 用户连接
许多伪主理人,沉迷于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希望对消费者进行单向的“品味教育”。但真正成熟的品牌关系,是双向的、共建的。一个优秀的主理人,更像是一个社群的“首席服务官”。
他们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筛选并凝聚了一批气味相投的用户。他们珍视用户的反馈,愿意与用户平等地交流,甚至邀请用户参与到产品的共创中来。他们构建的不是一个崇拜者的“粉丝团”,而是一个有来有往的“朋友圈”。
这方面,并未自称过“主理人经济”的阿那亚,倒是有几分影子。阿那亚的社群运营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地产项目。其主理团队通过组织大量的文化艺术活动、建立丰富的社群组织,将业主从“消费者”变成了“社区共建者”。这种深度的用户连接,才是品牌最坚实的护城河。那些只活在精修图和滤镜里,对用户的真实差评视而不见的网红店,其生命周期往往如昙花一现。
3. 商业可持续
这是最实际,也最容易被“情怀”掩盖的一点。任何商业模式,如果不能实现持续的盈利,那么一切的审美和理念都将是空中楼阁。如大树所说,“一个真正的主理人,必须是一个精明的经营者。”
他需要懂财务,能看懂利润表,会计算成本和回报率;他需要懂营销,知道如何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精准的客流;他需要懂供应链,确保产品的稳定出品。盈利从来不是一个可耻的目标,恰恰相反,它是品牌能够生存下去、持续为用户提供价值、保障团队成员生活的根本前提。
无数火了一轮就销声匿迹的网红品牌,无数开业三个月就黯然关门的打卡小店,它们的失败,很少是因为情怀不够,大部分就是很直白的四个字“赚不到钱”。一个合格的主理人,必须能在理想主义的热情和现实主义的算计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要优雅,也要恰饭,要逼格,也要谋生。
在搜集这篇文章素材时,我在某个评论区看到一位网友的留言,他说,等他开了咖啡馆,他就在门口挂一个牌子,写上:
“这里没有主理人,只有一群认真生活的人。”
这句话,或许为这场关于“主理人”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最质朴也最深刻的注脚。
资料来源:
新华社半月谈丨主理人商业主打“小而美”新消费
Brandstar丨从买手到主理人,在小红书做生意的另一种可能
成都商报丨成都那么多“主理人”到底在“主理”什么?
中购联丨个体户老板≠主理人,购物中心要找的主理人应该是这样的
和创分享丨为什么“主理人”商业会爆发?他们到底“主理”了什么?
咖新社丨莫名流行起来的“主理人”,为什么开始被越来越多人群嘲?
X博士丨求你别再叫主理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