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也不贸然喊乘务长“姐”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停机坪 (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过几天要乘坐一个航班,因为航班上可能会搞些活动,便提前加了当班客舱经理的微信。好友通过后,她发来一个“你好”的表情,我赶紧回了一句:“姐姐好”。

说完这几个字,我马上想是不是不合适,便点开对方朋友圈,只有一个封面,但看起来也应该比我年轻,又赶紧加了一句:不行我不能再叫姐了,因为后来发现总是比我小。

她一个“哈哈哈”表示理解。

曾几何时,上了飞机见着人都要喊哥喊姐——现在这么说当然不是要表达反感,因为后来我也沉醉在那一声声“哥哥”中不能自拔。

“哥哥,这段发啥呀?”

“哥哥,还有毛毯嘛?”

“谢谢哥哥!”

试问又有哪一个大直男能抵抗得了这脆生生的“哥哥”呢。

在飞机上怎么称呼同事,其实不算什么大问题。以前的时候,为了方便工作,化解尴尬,特别是在大公司里,一套组大家可能谁也不认识谁,一起推一辆餐车,都不认识对方,那叫啥哩?

在大部分情况下,女乘与女乘之间会彼此称呼“亲爱的”——听起来人畜无害,而且在客舱里特别振奋人心。但后来有一年有过一起投诉,说投诉空乘是同性恋,因为在客舱里称呼对方“亲爱的”(很无语)

这几年,可能是由于年龄差越来越大,前后舱的思想也愈加难以包容,“亲爱的”这三个字越来越少了,“哥哥姐姐”又多了起来。

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前些年曾经有个小风波,说的是年轻姑娘小伙子对见人就要喊“哥”和“姐”而表达不满。

我当时还仔细想过,除了这两个称呼,又该怎么叫呢?

直呼其名?不太符合我们中国人在职场说话的语境,比如你见了乘务长,“张三,今天我们一起飞。”空中来到驾驶舱,“李四,咱有时间温度了吗?”

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航班上都很忙,又不可能认识一起飞的全部伙伴,干起活来需要喊同事帮忙,总不能盯着对方姓名牌看半天,然后再憋一句:“王二!王二!再帮我拿个橙汁!”

好吧,对于机长、乘务长,我们确实可以称呼职务,那其他人怎么办呢?称呼号位?

“3号乘务员,麻烦帮我加点水?”

“7号,可乐还有吗?”

可组员多的时候呢?——“那个8号……不对……6号?诶你是几号来着?再冲一壶咖啡!”——也不是那么的方便。

那英文名可以吗?嗯,我曾经想过,在有些航班上,或许可以,但是在除了那“有些”之外,都比较一塌糊涂。

比如我们段段满客的旅游航线上,送水的时候你倒完一杯又一杯,一杯又一杯,急得满头大汗时,你还要一边捋着头发一边对同事说:“Isabell,帮我倒杯热水。”再扭头对后面餐车同事说:“Martin,鸡肉饭还有吗?”

这感觉也有点做作的。

那称呼“先生,女士”?可能就更糊涂了,比如我们送着餐呢,你对一起推餐车的同事说:“女士,麻烦拿一份牛肉面给这位女士。”

我觉得,对同事之间的称呼——特别是在旅客面前时,既专业、又不打扰旅客就好——总不能说我跟好兄弟一起飞,我这边茶水不够了,满客舱扯着嗓子喊“儿子!快再给义父拿壶茶来!”——这肯定极为不合适。

综上例子所述,“哥”和“姐”这个称呼,或许不是最合适的,但起码是让人听着最舒坦的——不过前提是你得大约知道对方年纪,不能像我一样,见着乘务长就叫姐,后来发现人家明明比我还小好几岁,搞不清楚年龄,尴尬得要死。

依稀记得以前飞过一个航班,除了机长满飞机就我最大,乘务长看着我的侧脸悠悠地说:哥,现在公司里能让你叫姐的,不多了哟。我不服,碎碎念道:年龄小算什么,有本事咱来比心态……

但现在我服了,以后见了乘务长再也不贸然喊人家“姐”了,喊“妹”又怕被人说不够尊重,就一律尊称“同志”罢。既能避免分不清年龄大小的误会,又充分彰显民航业五湖四海一家亲的革命友谊。

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停机坪 (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