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读书,作者:ifengbook,编辑:草草、十六,题图来自:AI生成
又到了填报高考志愿的时间,关于“选专业”和“文科生”的讨论愈发多了起来。
我回想起自己选志愿的时候,对文科生能报的专业几乎没有想象力,只是在每个理想学校下方坚定地勾选新闻系、汉语言文学系和英文系。其他大部分专业,好像都被装进了一个叫做“文科冷门专业”的箩筐,和“不好就业”画上了约等号。
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后我才发现,许多我曾经望而生畏的冷门专业,其实特别有意思。于是我们去联系了几位就读“冷门专业”的同学,问了问他们的就读体验和就业选择。
这次采访的初衷,是想打开更多对“文科专业”的想象力,试图回应一下我们的选择恐惧和就业焦虑。
但在和他们聊过天后,我把对“就业难度”的执念抛之脑后,重新感受到“学文科”带给我们的滋养:有时是和喜欢的东西在一起,有时是对“人生大问题”的反复叩问,有时只是一份郑重、一种轻盈、一片宁静,而我们珍视的东西,也正是这些。
文物保护与修复
@游游
我的专业是文物保护与修复,原来的名称叫艺术鉴藏。
我受《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这些纪录片的影响,对相关内容非常感兴趣。选专业的时候,我想象自己未来会沉浸在人文书画的氛围里,每天喝喝茶、写写诗。
进学校后发现,还真差不多,而且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有趣内容。
我学得非常快乐,因此读了四年、又续了三年,继续读研。
我们学习的内容可以从个人兴趣点出发,每位学生选择一种文物进行单独研究,老师提供指导和资源,但不会布置繁重的作业,很适合喜欢向内探寻知识、喜欢实践和读书的同学。
我本科的时候学习的是器物方向,会学习器物鉴赏与修复、佛造像鉴赏、考古绘图、3D建模等课程,研究生选择了纸质文物修复方向,转而学习了完整的纸质文物如古籍的修复过程。
起初,我对“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理解比较朴素,以为它更多是技术性的修补与修复,但现在觉得,它是一种带有温度的技术实践,让我思考人与物的关系,也让我学会在细节里尊重时间。
游游的上课日常
我们面对的是曾经被人使用、记载、珍藏的物品,它们是文化、记忆、时间的载体,所以这个专业不仅仅是在“修复文物”,更是在“修复历史”。
学这个专业让我变成了一个更敏感于细节,更有耐心的人,无论是对事物还是人。因为在修复中,哪怕是一道裂痕,都需要郑重对待,它可能隐藏着材料、历史或情感的重要信息。久而久之,我也学会了在日常生活中,去尊重那些微小、容易被忽视的变化。
图书情报
@狗鸡
我们专业大部分老师和同学都是很喜欢看书的人,在我以前的生活里其实很难遇到。
前年大火的杨素秋老师的《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定程度上让图书管理这个工种走向了大众视野,有更多的人读过之后会知道“噢,原来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整理书架这么简单”,信息服务、读者服务、图书采购都是大难题。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图书馆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想要它更好地发挥作用就特别需要这方面专业对口的人才,但很多人都会误认为这是一个人人都能胜任的工作。
其实图书情报专业属于管理学大类,融合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技术和管理学这几个学科。
我以前总觉得和书打交道只有快乐,现在懂得了,即使是读自己喜欢的专业、从事喜欢的工作也会有各种烦恼,书籍可以娱乐或者指导生活,但无法成为永远的乌托邦,这个专业让我更相信了付诸行动确实比纸上空想能让人快速成长。
如果真的想走图书馆的就业方向,这个专业很适合作为考公考编的必要跳板。如果并不太坚定,比如我,会觉得课程设置有些鸡肋。
我们会学文献计量学、文献传播学、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检索以及信息服务与用户等课程,文献计量学击溃了我对于图书情报专业的所有幻想:别天真了,走到哪儿都得学好数学。
我们专业的就业方向还有在各类信息中心、咨询机构、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等需要信息管理和知识服务的领域做数据分析、用户及市场研究。
狗鸡在学校图书馆找到的超难买绝版书
我未来大概不是进图书馆,就是去出版社,毕竟选这个专业就是想和书在一起,现在看起来这也是我比较熟悉且能发挥作用的领域。
(当然,我也没有放弃写小说卖出百万版权从此退休的梦想!)
休闲学
@方芳
休闲学是哲学的二级学科,而全国唯一的休闲学专业在浙江大学。
之所以如此,和杭州市政府有关。有很多人开玩笑说现在杭州是“996之都”。但在21世纪之初时,杭州市政府是想把杭州建设为“生活品质之都”和“东方休闲之都”的。
休闲学专业的成立,可以看作当时杭州对于自己城市发展理念所进行的具体实践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候人们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期待。
我最初对休闲学的印象是非常严肃抽象的。但真正进入专业的学习之后,我从专业的老师们身上感受到了休闲学的真正魅力。
休闲学的课程和其他哲学专业基本一致,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老师们会开设一些特别专注于休闲思想的课程,例如休闲学导论、休闲美学。
公众现在所谈及的“休闲”多是指一些现代现象,但休闲在中西方古代都有极为深厚的思想源头。老师们把久远抽象的哲学思想融汇在休闲这种生活哲学中进行讲授,成为了哲学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时空通道。
我的理解是,我们专业,就是带着几千年的人类智慧走进现代生活,是研究如何过良好生活的新型伦理学。
比如说,有个老师就非常喜欢把我们带到西溪湿地、咖啡馆,或者某个非常幽静的地方,在那里跟我们讲他的休闲美学,给我一种“我带着这些思想重新走进生活”的感觉。
休闲学的学生可能更为轻盈(相较于现在的内耗)。我有一个师弟,他博士毕业之后就没有搞学术研究,而是在搞乐队。他就以一个很轻盈、很轻松的状态在过他想要的生活。
我现在也是一样的,我现在从事的工作就是我想要的研究工作。众所周知青椒压力很大,但我觉得很幸运,休闲学给了我做研究的意义感和过良好生活的信念感。我也在过我自己想要的生活。
政治哲学
@十六
因为喜欢萨特,我大学选专业选了哲学系。结果上大一的时候,我发现我完全看不懂他的书。在被存在主义原著“折磨”了一个学期之后,我选修了一门读洛克《政府论》的课,才终于有了能读懂的东西。
也就是说,最初进入哲学系时,我只能读懂政治哲学的书。后来又遇见特别好的政治哲学方向的老师,就顺水推舟继续学政治哲学了。
政治哲学研究的主要是政治领域的哲学问题,我自己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正义”,即如何安排社会分配才是正义的。
我高中时读了刘瑜《观念的水位》和桑德尔的《公正》,就对“什么是正义的社会”这一问题很感兴趣,我很想知道如何回答“何为良好生活”的问题。
《公正:何谓正当之为》
我后悔过学哲学。因为我既无法通过哲学来改变世界,也无法通过哲学来解释世界(个人水平太差,不代表其他哲学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但是,我唯一不后悔的是选择读政治哲学的硕士。在课上和充满热情的老师交流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在课下和同学们讨论问题开读书会,这样的日子想一直一直过下去。
哲学生被最常问到的两个问题就是“你们学什么”和“你们能找什么工作”。
对于前者,我会小心翼翼地报出一些哲学家的名字:罗尔斯、诺奇克、沃尔泽……然后,当我发现听者眼神迷离地说出“哦,好厉害啊”之后,便立刻改口:“我们本科还会学一些其他的,中国的西方的哲学都会涉猎。像是孔子老子(听者的眼睛一亮),还有外国的柏拉图尼采,当然还有马克思。”
我叛逆地在高考志愿上填完“哲学”之后,我爸就深吸一口气,说:“那么你们出来能干啥呢?”
其实,我们的就业方向和大部分文科生差不多:读博/考公/当老师……
我希望不要那么早离开自己喜欢的政治哲学,所以想去出版社做编辑,可以离自己喜欢的内容近一些,也可以把这些东西带给更多的读者。
虽然在实习的时候一直被劝退,但在这个时代能找到一份自己并不讨厌且能活得下去的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了。
最后,秋招快到了,出版社老师们看看我吧(^_^)v
茶学
@茶学-瑾小满
茶学总被误认为是冷门文科专业,但其实,“茶学”本科更接近理科专业。
我小时候就受到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高二的时候接触到了茶,后来一发不可收拾,整个高三都在了解和茶文化相关的知识。高考报志愿的时候,直接就选了这个专业。
我对历史和文学比较感兴趣,报志愿的时候,以为会主修茶文化、茶历史之类的课程,结果后来发现,主要学的是生物与化学。
大三的时候,我们整个年级的同学都会到茶叶种植基地去住一个月,进行生产实习,把六大茶类全部做一遍。大四的时候,有一门叫做“茶叶审评与检验”的课,老师会把全国各地的好茶叶收集、分类,每天一起泡茶、喝茶、品茶。
因为喜欢茶,我学茶学就感觉特别幸福,它不像其他专业那么枯燥,又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
我用我的专业知识去做相关兼职实习,也特别受欢迎,因为中国很多人每天都想要喝茶,都想要去了解茶。在做讲解的时候,很多人会称赞我很专业,这也让我很满足。
除了体制内、传统的茶企,我们专业的就业的方向现在越来越广,比如茶颜悦色、奈雪的茶这些新中式茶饮、茶饮料公司,都需要专业人员。我以前的性格比较跳脱,但学了这个专业之后,我的品性都发生了改变。
茶综合了文化属性、社交属性、健康属性、科学属性,“茶学”的专业优势,其实对我的生活工作都非常有帮助。
梵语巴利语
@浅瞳
我本科的专业是梵语巴利语。梵语和巴利语分别是印度文明和南亚佛教文化圈的古老语言。
我原本更希望学习汉语言和国学一类的专业,但是高考失利了。在我最初的印象里,梵语和其他语言类专业不同,很神秘,而且与印度和南亚的宗教文化密切相关,我对这些文化类的东西很感兴趣。
实际上,梵语巴利语是一门非常硬核、非常学术的语言类专业。学习梵语的过程很不容易,梵语被视为世界上最难的语言,要记很多语法,变格变位也很复杂。老师们的研究也侧重文献学和语言学,而我更喜欢文化研究。
浅瞳的梵文记忆卡片
不过我们专业也有一些很有趣的老师和课程,比如在关于印度科技史的课上,老师会在课上讲星占的内容,还有一门藏语课,会在课上学唱藏文民歌,课外,我们会一起去雍和宫实地考察。
学梵语让我更加坚定: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而对梵语本身,我祛魅了(笑)。
我曾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迷茫过,因此换方向申请了东亚文化研究的留学项目。硕士期间为了精进藏文,我实地去了尼泊尔。在那里,我发现梵语所用的天城体文字铺满了大街小巷。我顿时感觉梵语活过来了,也意识到那些我们眼中的宗教、哲学并不是浮于空中的,而是他们生活中切实的一部分。
关于我所学的“神秘”专业,自然也引起了外人的好奇。有人会说,你学梵语,那是不是会算命、会通灵?有时我也会被冒犯到,别人以为我们的专业就是念念经,像江湖术士一样,而我们其实是正儿八经的学术。
我马上要读博士了,我希望能把我的梵语特长和喜欢的文化研究结合起来,我认为真正的学术研究并不是死磕文本,而是真正将语言背后的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就像中文之于我们,这些小众语言同样是一个群体、一个时代人们的日常,承载着他们的生活与生命。
戏剧学
@天真的爱普尔
我的专业是戏剧学,读博期间辅修了数字人文的课程。
我在高中时期就明确知道自己想学习戏剧和影视类的专业。也许是因为我从小有很多关于人的困惑,而在文艺作品中,我常常能找到某些问题的答案,或收获一些理解世事的角度。
我对这个专业的想象就是“好玩”,不仅可以享受创作带来的乐趣,也能通过人文教育的滋养让我收获智识被启迪的时刻。
我的很多同学毕业后去了世界各地的高校任教。也有人留在了影视行业,当制片人、编剧,或从事戏剧教育工作。当然,也有不少人转行。
我目前在德国从事电影修复工作,负责管理数字化电影和电影档案的项目,并教授大三学生关于电影遗产研究的课程。因为我过去的研究中涉及档案和文化政策,又辅修了数字人文的课程,掌握了一些数字化技术,可以说,我目前的工作和我的背景是极其对口的。
天真的爱普尔和同事的工作日常
本科的时候,我学的是广播电视编导,学习剪辑、拍摄、讲故事,研究生开始逐渐聚焦于理论研究。我之前经常在机房熬夜剪片子,也经历过大冬天凌晨三四点和同学们在外面拍摄。读戏剧学后,我也因为写论文的挫败感流过许多眼泪。
现在回想起来,都是苦后回甘。正是因为我喜欢并在乎我的专业,才愿意为它倾注心血。
我的专业让我学会了很多技能,但更多的是教会了我如何去认识自己、理解我所处的世界。人文学科的教育和训练给予了我无形的铠甲,让我在与世界交手时多了一些从容、平静和宽忍。
中国古典文献学
@予安
我现在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献学。
其实我大学被录取的专业是“社会科学试验班”,后来因为迷恋余华和王小波的文字,选择转到中文系。大三时上了古典文献学这门课,发现别人认为枯燥的学问,我竟然觉得非常有趣,研究生就毅然选择了中国古典文献学。
当时在完成期末作业的时候,我去梳理《河岳英灵集》的版本源流,其实过程特别艰难,历时三天,每天在图书馆从早七点到晚十点,但当时就是觉得特别兴奋,也特别有成就感。
当时我还深深被出土文献所吸引,读完李零老师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后,感觉这个领域大有所为,于是在研究生时毅然决然选择了这个专业。我对它的想象就是能够在整理与考证古籍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别人未曾发现过的有趣的社会、文化、文明的“侧面”。
我们会修读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基础学问,还会研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汉书》《史记》等经典文本。版本学很有趣,会学习不同的版本类型、书本的装帧形式等。如何进行版本鉴定非常吸引我,通过语言、物质形态、字体鉴定一本古籍的朝代和地点,就像侦探破案一样。
予安的笔记
《逍遥游》中庄子曾与惠师辩“无用”,即无用即为大用。我能感觉到现在的时代对文科并不友好,而我要说,中文教会我的可能确实并不是某个公式或是推理,而是人生态度与生活智慧。我读到了古今中外的悲欢离合,感受到了不同文明的生存样态,学会了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学会了去做一个多元而广博的人。
具体到文献学,它教会了我要去做一个严谨而细心的人。我总是想着再多学习一点,再多见识一些,下次再读文本就会有更多的发现了。
农村区域发展管理
@仿生斯派克
我读的是农村区域发展管理专业,读这个专业最大的“麻烦”是解释成本太高了。
每当别人问我什么专业的,我要告诉他们,有点像是社会学,也有点管理学,可能是别人眼里的考公最佳专业……但其实这都简化了我们专业的复杂性。
当时还是涂答题卡报志愿的年代,在交上答题卡后,我爸又重新要回答题卡,让我把第一志愿改涂为这个专业。在他看来,这是每个有所谓的家国情怀、要做出一番事业的人要读的专业——毕业后带着这样的专业背景去考公、进体制内,一点一点影响政策的决策,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
很难说这是山东人对于考公的向往,还是真的心系人间冷暖。
对当时的我来说,所有的报考信息仅仅来自老师拥有的一本招生简章书,选专业也只能根据字面意思理解。所以我当时完全不知道,虽然它属于文科类专业,依旧要主修高等数学、统计学、 概率论、线性代数……
在当时的山东教育叙事里,考上大学就意味着一劳永逸,一切人生问题顺理成章就能解决了,谁能想到,我一个文科生,读大学时依然要因为数学学到凌晨一两点。
对这个专业的感情,是在毕业之后逐渐产生的。我现在的工作与这个专业几乎毫无关系,但实事求是的田野调研、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真切的人文关怀,依旧影响着我看待事物的视野,以及自我的坚持与判断。
田野现场
现在回望,大部分记忆已经模糊,但还是会记得我们为追踪留守儿童的生活而读的800多本他们从小学到高中的日记,写满了琐事,也写满了对活下去的希望;记得去村子里做留守老龄女性研究时给她们拍下的每一张面孔,有些成为了她们此生的遗照;记得每次下田野与村民聊天时总被握紧双手赋予很多解决他们现实问题的期待,而我们每次总带着巨大的无力感以及自己可以做出什么改变的可能返回学校完成的不过是一纸论文。
多年后,读到了我们当时的院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现在想来,这不仅是对我们作为普通人的期待,更是对那种强势的、拥有某些权力的,或是天生处于人群中的大多数的人的期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读书,作者:ifengbook,编辑:草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