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次元”的金钱游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 (ID:yuleyingtang),作者:刘小土,编辑:李春晖

时间真快,如今二次元也要分“新”“老”了。彼此间还毫无前辈后辈的亲昵,尽是异教徒间的摩擦。新二次元规矩大,老二次元批判新二次元规矩大。以至于沉寂多年的“反二次元吧”都活过来了,关注人数突破80万。

细想也合理。中华大地的早期二次元,多为1980年前后生人。而如今所谓新二次元,大多是05后。老二次元,能生出新二次元。人差着辈儿,社会环境、媒介环境、消费环境更是天差地别。

纯以年龄区分新老二次元似乎失之简单粗暴,小红书上的高赞回答还包括但不限于:“喜欢亚克力立牌就是新二次元,喜欢手办就是老二次元”,“老二次元叫周边、徽章,新二次元叫谷子、吧唧”。

不中亦不远矣。“ACG受众是二次元”这种古早定义早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围绕消费形成的新标准。对不少新二次元、尤其是低龄二次元来说,入坑爱不爱吃谷、有没有找过委托老师等,才是最值得在意、用以分辨同好的关键。

无消费不成二次元,这次真被资本做局了。

二次元产业规模急速膨胀,商家想要出售的产品、服务越来越多,势必对用户习惯产生影响、乃至重塑。在这个过程中,新二次元担心自己太过“正常”而泯然众人,也心甘情愿从消费角度来建立新规则,用以强调自己身份的特殊性。

为了得到更多关注,有些05后、10后甚至当上了全职二次元。以前总说,二次元将从亚文化变成年轻人的主流文化。现在他们真把心思都扑在这事上了,情况却远比想象中复杂。

爱的浓度,在于钞能力

作为二次元团建的重要场景,漫展的热度一年比一年高。这直接体现在数据上,仅今年五一期间,就有将近200场漫展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落地,连硬糖君老家的县城都加入了混战。

然而老二次元们却在短视频里反复怀念十年前的漫展,在评论区共同回味经典名场面,最后再老气横秋地叹上一句:“怀念二次元人人喊打的年代。”

这种怀旧情绪的产生,自然是因为老二次元适应不了新二次元的玩法,而漫展就是围绕后者需求打造的。最典型的是COS,现在不只参与表演的专业创作者要在COS上砸钱,只是去逛漫展的普通人,出个角色也要在服装、妆容、拍摄等方方面面砸钱,恨不得备一个毛娘、妆娘、道具师的专业团队打辅助。

在“三千块钱出COS会被骂吗”“没钱别出COS”这类帖子下,往往是新二次元在晒自己的“天价”账单,超经意炫耀的同时劝退小白同好;老二次元则表示深感震惊,并分享出早年CJ、CP等漫展上一些低成本却脑洞大开的COS神场面。

当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新二次元对“作品”的传播情况也会变得十分在意,这导致COS文化反而变得保守——年轻二次元们更愿意出人气角色的COS,这样才能得到可观的流量、话题度。小众作品和冷门角色的空间被极大压缩,哪怕有些人想出这些内容,可能也买不到合适的衣服道具。

相较于高门槛的COS,吃谷显然更适合普通二次元爱好者。谷子经济在这两年一路飙升,说起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就是购买动漫实体周边更年轻的叫法。

但变化的也不止是叫法,还有地位。在过去,购买周边是一种个体行为,买不买、买什么全凭喜好。而现在,“吃谷”已经变成用以量化二次元热爱与资深程度的鄙视链

新二次元的吃谷焦虑有多严重呢?贷款、吃不饱饭这都是洒洒水,不乏小学生跟家长打架,直到“我妈都不说了,还带我买谷子”。顶住外部压力为心动买单,竟成了低龄二次元自证热爱的经典叙事。越沉重、越深情,总之不买点什么就不配说喜欢一个角色、一个IP。

这样的谷圈,规矩也就更多。比如使用推、梦、雷等专用黑话,才能显得足够认真、足够上心;比如不能吐槽谷子太贵,这会有损角色风评和商业价值;再比如价格便宜、数量太少都别摆谷阵,全摆出来也没什么优越感,还会拉低同担的实力印象……

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谷子经济和痛文化一同起飞。在日语里,“痛”被用来形容一种夸张、引人注目的感觉。对低龄二次元来说,这都是最直观亮明身份、最快获取关注的方式。

在漫展、周边这些传统消费品类上,新老二次元的价值冲突尤其明显,双方经常在社交媒体发生摩擦。今年2月,上海出台的《二次元商品和服务经营合规指引》明确规定,“对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售二次元衍生品”。消息一出,老二次元奔走叫好,还建议“年龄限制到14岁以上”。

从渴望认同到内部对抗

另一个被经常提及的新老二次元区分是:老二次元在外人人喊打,新二次元出警敌我不分

以前的年轻人喜欢二次元文化,多是想在虚拟世界寻找一种超脱于三次元的理想状态。很长时间里,二次元和现充都是一组对立概念。你现实里过得很充实,朋友多、线下活动多,是生活大舞台的明星,大概率就不会是二次元。

眼下这条界限已经变得模糊。新二次元表现出强烈的社交欲望,试图通过二次元文化构建和现实世界的真实连接。尤其是随着二次元的线下活动遍地开花,他们的团建场景多到前所未有,产业发展和用户需求一拍即合,共同强化了二次元的社交属性。

今天,如果你想在漫展得到更深度、更沉浸的体验,就不能走马观花、边逛边拍、羞于搭讪。低龄二次元们轻车熟路地找各式各样的人集邮打卡。

因为只有积累足够多的素材,才能发到朋友圈、同好群、社交媒体,从而体现自己对二次元文化爱得深沉、日常生活跟二次元世界早已融为一体。

当听说10后小侄女每月必须参加一场二次元活动,硬糖君已经“友邦惊诧”,后来发现惊诧早了,她的努力远不止于此。为了能在漫展顺利扩列,她还会提前准备“无料”礼包,好在现场给同好们发放。这里科普一下,“无料”指的是宣传、安利或者粉丝为爱发电的无偿周边产品,可以理解为二次元伴手礼,通常是游戏厂商、内容创作者、品牌这些上游从业者免费发放给普通用户。

小侄女表示,她的自制无料只放了湿巾纸、冰凉贴、棒棒糖等小东西。“上不了档次,只是小小心意。如果有钱,可以放金豆子、小红包,收到的人肯定会更开心,也愿意跟你扩列、做朋友。”

在很多低龄二次元看来,人缘的好坏直接跟圈子地位挂钩,这也让他们患上了严重的交友焦虑。扩列之后,必须在社交媒体积极营业,经常分享喜欢的作品、角色等内容,或者给同好们点赞、捧场,做不到就有情感漠视的嫌疑,可能被拉黑、被投厕。

所谓投厕,就是把不喜欢的人或事投稿到公共账号,引导更多人吐槽评理。其中存在大量人身攻击、传播他人隐私、侮辱性创作等行为,本质是借乌合之众来搞霸凌。以前二次元交友是寻找归属感,现在二次元扩列可能在收集投厕物料。

二次元逐渐成为主流文化,大众认可度随之提升,圈层对外的抵抗性自然也就降低、乃至消解了。然而,与人斗其乐无穷,不瞄准谁是我们的敌人,就无法明确谁是我们自己。新二次元转身挑起内部斗争,通过建立圈内秩序维持“二次元”的个性,终于满足了自己的分别心。

迷恋信息,放弃意义

在讨论投厕现象时,硬糖君小侄女打心眼里觉得这很正常:“你不搞事儿,别人为什么要针对你?老二次元不也喜欢吐槽,这有什么本质区别?”

无法分清吐槽和投厕的区别,正好道出了新老二次元的矛盾焦点。吐槽虽然也是一种带有“冒犯性”的青年文化,但其核心是创作更多好玩的东西,在笑而无害的前提下达到解压效果。投厕则是纯粹的情感发泄,并不需要二次创作,很少有内容价值,我不喜欢的,挂出来大家群嘲。

伯明翰学派曾提出一个观点,亚文化对自身风格特别敏感,风格构建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文化空间”。而一旦这些领域被冒犯,他们就感到自己失去了“唯一真实的空间”。那么,当二次元汇入主流、二次元被商业收编,新老二次元们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新空间?

最鲜明的差异是,老二次元拥有过B站、半次元这些独立的圈层空间,在这里主动探索信息,寻找趣味相投的同好。只可惜,平台转型的转型、倒闭的倒闭,新二次元已失去专属社交圣地。

生于互联网时代的他们,同时又面临着严重的信息过剩,获取深度、优质内容的成本反而大大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他们由探索自我转向筛选同类,把压力全部转移到外部。大家走进数据库消费的时代,更愿意将精力放在简单的信息上,呈现出“迷恋消费、放弃意义”“没有欲望、只有需求”等新特征。

一位从业八年的漫画创作者告诉硬糖君,低龄二次元的创作能力明显在降低。“以前的粉丝喜欢共创,很多同人作品好到让我们叫绝。现在的粉丝更倾向于用买买买表示支持,并不太清楚他们是真喜欢还是追热点。”

年轻时候,老二次元常常苦恼自己“不正常”,怎么就与这世界格格不入了,三不五时努力想当个“正常人”。在同样的年纪,新二次元苦恼自己“太正常”。叠人设成为低龄二次元群体的流行,如果同时拥有玉玉症、同性恋、厌男(厌女)等特征,更容易被认定为纯血二次元。据说,“sorry,我是女同(男同)”的挂件现在是最畅销的时尚单品,尤得初高中生喜欢。

二次元主流化了,但二次元用户的身份焦虑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强烈。曾被主流反对过的老二次元,如今看不惯想从主流里杀出来的新二次元,同时被新二次元开除“二籍”,这又算一种什么“二律背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 (ID:yuleyingtang),作者:刘小土,编辑:李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