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习以为常的缺失

今年端午节有三天连假,放假前一天(5月29日)发生银行行员到分行附近的大型医院收款,因为保管不慎,巨款遭人拣走,遗失/遭窃金额高达387万元,引发大家关注这么严重的问题原因。

据媒体报导,我们注意到几个奇怪的地方。首先,行员收完款(医院前一日挂号总收入,现金387万元),进入地下街商场办公室收取地下街商场前一日的营业收入,他却未将装有这笔现金的袋子带入,而是留置在办公室门口地上,等到两三分钟后走出办公室之后,发现袋子不见了、遭人捡走;其次,由一位行员独自收取如此巨款,相当危险,为何无人随行?有媒体报导提到,该银行的内部收款安全作业规范要求:行员收取超过300万元现钞,需2人以上护钞随行,令人好奇这位行员为何违反规定?第三,案发地点距离该行员所属分行只有几百公尺,依照Google地图估算,步行只需5分钟,是否因为两地距离很短,所以相关规定疏于落实?

第四,这位负责收款的行员今年64岁,一年后即将退休,而且在该家银行任职超过20年,获得公司长官的信任,不免令人质疑是否可能串通外部人员,但有媒体报导问到银行同业推估行员退休金高于被窃款项387万元,以及其资历之深,不应犯下基本疏失;第五,一度被外界误以为事发后3小时才报案,该行后续发布声明表示,案发当天上午11时55分即通报医院驻卫警,致电管区分局报案请求协助,下午2点21分完成报案笔录。

关于这起事件,媒体报导也持续关注取走巨款的犯嫌行踪。警方已调阅相关监视器画面了解此人移动状态,像是身穿黑衣黑裤与连身帽、戴口罩,并且利用公车、步行、计程车等方式移动(均以现金付款),行迹涵盖5个都会行政区,过程中并未使用手机,而且随身携带超过三套衣物变装、更换鞋子,而在案发前警方也看到犯嫌多次前往医院(应是事后透过监视器画面得知),疑似勘查地形与观察现场出入状况,而这似乎也呼应稍早媒体推测行员被「盯梢」的可能性。

得知这项重大案件之后,暂时不论是否有「内神通外鬼」的状况,单就资深员工而言,我们是否必须重新反思该如何看待他们的工作状况,IT人员也不例外。

第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算是职场老手,也会犯低级错误,而作为主管与同事的我们,可能因为对其非常熟悉与信任,而过度授权,并且放松、纵容应有的监督与管制。

换个角度来看,当我们是任职多年,可能也以为自己经年累月重复执行某些工作,对自己负责的业务驾轻就熟,而可能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偶而会以不够谨慎的方式在部分工作环节便宜行事,然而,可能又因为当下已无其他同事可帮忙照看(或别人知道你有此问题,但不敢或懒得跟你说),而让这样的缺失无法及时改正,最终可能因为有心人士的窥伺而得知这个可乘之机,最后酿成难以挽回的大祸。

另一个反思是「给人方便,却可能被对方当随便」获得信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得到信任之后,于公于私,我们真的足够重视这份嘱托吗?就像下列几句谚语「亲近生侮慢」、「亲则生狎,近则不逊」、「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一旦熟悉、亲近某事某人之后,可能不自觉地怠慢了,我们可曾想过:一时疏忽,可能彻底败坏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吗?当例行工作步入轨道,甚至规律到一成不变的地步,我们是否还能时时刻刻紧盯流程、避免可能出错的因素?

应该以这起巨额收款窃案为师,我们要认知到:严守纪律、标准作业流程,是为了对得起自己手上的这份工作、单位与同仁的信任,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敌人可能正在看不见的角落,正在寻找你任何可能出错的地方,因此,我们不仅要秉持本身的职业道德要求,谨慎行事,同时,也必须要借助其他人的良知良能,请他们尽可能提醒我们即将或已经出错的地方,以免类似的憾事再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