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大厂,才发现世界可以很大很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薯仔在发呆,作者:HenryYang,头图来自:AI生成

如果要问当代互联网从业者,特别是在大厂工作的朋友,最期待的一件事是什么?那大概率得到的回答会是——拿礼包。对于一年前的我,拿礼包也算是 top3 希望发生的事了,具体原因暂且按下不表了(给自己挖个坑,后面有机会再写一写填上)

没想到后来还真就收到礼包了,虽然 N+1 算下来并没有网友们流传的那么多,但也就权当是提前发年终奖了吧。

虽说之前一边期待拿礼包,一边准备后路,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这下礼包到手了,又有点迷茫了。

思考了几天后,突然发现,好家伙,能做的事也太多了,脑图都快给撑爆了。

在大厂工作期间,几乎找不到什么时间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全身心都投入到主业上了,工作日平均 995,到了家也就只想躺着;虽说有双休,脑子里也都是想着除了日常的需求之外还能做哪些“分外之事”,结果是事没做什么,心里却累得不行。

离职后倒好了,一天下来除了吃饭睡觉带娃,剩下的时间完全回到自己身上,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自己需要做什么,这种突然涌入的幸福感实在是难以言表。

现在回头看看,这十个月以来总共做了四件事:

  • 项目独立开发;

  • 找工作/入职国企;

  • 接项目;

  • 运营小红书。

最开始做独立开发,其实并没有想清楚要怎么做,只是想尽快做个什么东西出来上线,至于其作用、价值之类的也没怎么想,吭哧吭哧做了一两周,上线了一个工具站。

上线后因为有别的事情就没管了,最近一看,怎么一个月还有 1k+ 的 PV 呢。

而且之前是放在 google 免费的服务器上,后来因为没充值服务都停了,不过这也算是给打了一针强心剂,这种工具站哪怕不做推广,自然流量都挺可观的。所以下一步应该会优先把服务再跑起来,挂一两个月看看流量先。

后来有一天在刷 twitter 的时候,看到在国外大家比较喜欢做个人链接聚合类的产品。有个小哥做的产品,用户 5000+,按月收费分$9.9和$19.9两档,大约 2000+用户付费$9.9,大约近 1000 个用户付费$19.9,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差不多 $50000,可以说很可观了。所以独立开发的产品可以不用求泼天的流量,哪怕能服务好四位数的用户,收入都能很不错。

然后顺便看了下国内类似的产品,只有一两家做得还可以,其它的基本是长时间没有更新了。这类产品能落地的场景还是比较多的,很快便做了个基础的原型。

交互上确实参考了不少国外的竞品,但是吧,做产品的事,怎么能说是窃呢(手动狗头)。这个产品暂时还没到稳定期,有一些问题在处理,等过段时间稍微稳定了,准备推一波,希望能招揽到一些核心用户给产品提提建议。

找工作这事除了实力还得加点运气,要不是在最后一轮挂了,要不是觉得薪资不满意,其中还确有一些跌宕起伏的事情。

如果去大厂,尽量多要点 base,毕竟现在市场也没多复苏,还是供大于求,能在拿下 offer 的情况下多要点,进去之后再涨就有点难了。

如果去小公司,甚至是初创公司,得多考察创始人的背景和理念,这时候可能年包不会涨太多,但是一旦做得有点起色,收获会比 base、年终这些可观很多。有几家初创公司当时也最后聊到薪酬了,可能是因为还在职,对薪酬有些预期,初创公司给不到预期也算正常,虽然团队的人也都挺好,但最终还是拒了。

web3 的公司也面了几家,可能是不缺候选人,都是聊了几轮之后,最后一轮技术面没给过。其中有一家,hr 联系我之后,因为消息太多没及时回复,一位鹅厂前同事先聊了,一天走完了流程发了 offer,后来偶然聊起来才知道,而且候选人数好像也不多,现在人家远程办公,薪酬多到让这位鹅厂高 T 都觉得夸张,羡慕也来不及咯。

再后来,经过一些机缘巧合,失业三个月后入职了一家国企,虽说薪酬比在大厂打了折,早上 8:30 还得打卡,但是下午 5:30 就能走,业务压力不算大,哪怕就算只做业务需求,最多也就是拿不到高绩效,业务需求做好了也不会有其它威胁,周末绝对没有打扰,可以不加同事微信,当然整体福利也不如大厂,不过最近发现工会的平台上能兑换的东西也不少,甚至某些类别比鹅厂还全。半年来的感觉是压力小很多,毕竟后两年在 TME 我是既长了甲状腺结节,还去“薅”了公司的心理医生“福利”,现在这节奏和强度对比起来可以算是养老了。

接项目是所有想赚点快钱的程序猿躲不开的一件事,它比做独立开发的产品能更快地见到钱,如果想不那么负责,仅仅是完成需求就行,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那些统统可以抛诸脑后。虽然对代码的洁癖不允许我堆屎山,但是有一桩能短时间内收到钱的活,复杂度还不高,那何乐而不为呢?

活是从今年过完年之后正式开始做的,做了三个月,暂时最后一个月的钱还没结,唯一的风险就在这了,万一老板的运营渠道不行,拖欠工钱的事情很快就会发生。总工时大概 100 多小时,基本上是每天晚上 2 小时左右,周末大概 8 小时。

顺便插一下,就算加了这些活,每天还能有时间陪娃,这在大厂工作时是完全不敢想的。以前每个工作日都要纠结晚上能不能在娃睡觉之前到家和娃打个招呼,现在总要想今天吃完晚饭陪娃玩点啥好呢?

当然这是和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有关,有些大佬能力超群,年入几百个,那花在家庭和陪娃的时间上变少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Anyway,接项目这事能做,但也有风险,建议做之前签个协议。我这次接的活是比较信得过的前同事牵头的,一时脑热也就没有想到这事,所以最后这个月的工钱能不能结下来可能还得另说了。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程序猿,在副业这块除了做项目,对外输出打造 IP 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当然纯原创的内容输出还是很考验人的积累,所以如果想快速起号赚流量,当个“内容搬运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在待业期间,也摸索了一下玩小红书的玩法,做了两个月,效果不算特别好,粉丝数还在三位数徘徊,不过一直有阅读量。

最开始数据好的时候,做起来那是真有动力

后来入职了,时间变少了,就只能先把小红书给停更了。不过最近不知道是大厂有什么推广需求,来了几个找商务合作的。既然是个流量号,有合作了那就直接冲呗,给他们报了价,说是还得等等。转念一想,既然停更这么久了还能被搜到来找合作,那恢复更新是不是还能有机会碰上更多的合作?接下来应该会继续不定时更新。

结语

这几件事大多是在待业期间做的,可以说离开大厂之后,思路确实开阔了不少。对于行业新人来说,能进大厂是肯定要进的,毕竟进大厂是学习先进生产力和规范化生产流程的唯一途径。在网上看文章、在小团队实践,始终是不如在大厂经历大流量业务的洗礼下学得更快更多更扎实。以个人经历来说,四年前在大厂的一个项目,对于今天的我,在某些方向上还具有指导意义。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厂可能并不是最终归属,可能因为团队氛围、人际关系、成长路径等等;而且大厂毕竟也只有那么多坑位,不可能容下源源不断入行的人。那么就必定有人要离开,虽然离开的那一刻可能会有各种心酸、委屈、不舍,但一定要相信离开大厂绝不是工作生涯的终点,大概率会是职业生涯的另一个起点。带着从大厂学到的各种技能和方法论,融入到新的工作和环境中,相信所有人都能在另一处发光发热,得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薯仔在发呆,作者:HenryYang(十年 web 开发、前腾讯高级工程师,互联网从业者、全栈工程师、独立开发者、代码+产品体验强迫症患者、生活体验家、旅行爱好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