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三赢”格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江宁知府,作者:印闲生,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美军发起“午夜之锤”行动后,有关其真实打击效果、是否摧毁三座核设施、浓缩铀是否被提前转移等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连白宫和特朗普都参与了吵架。

最新拍摄的卫星图像显示,6月22日凌晨遭美国钻地弹袭击的伊朗福尔多核设施周边出现多台重型设备,挖掘作业显著增加。

美国《新闻周刊》认为,种种迹象表明,通往核设施的隧道入口在袭击前已被故意封锁,推土机正在清理一个坑洞旁的泥土,新的进出通道隐约可见,这些图像表明伊朗正在积极进行修复。

《华盛顿邮报》6月29日也引述一则匿名消息,称美国截获的伊朗官员通话显示,对核设施的破坏力小于预期。

白宫对《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予以驳斥,新闻秘书莱维特说:

“声称身份不明的伊朗官员知道数百英尺地下的核设施废墟情况,根本是无稽之谈,他们的核计划已经完结。”

这显然是在呼应特朗普“完全摧毁”核设施的宣传口径。

那么伊朗核设施究竟处于什么状况,浓缩铀是否有被提前转移呢?

对此我们不妨采用一种“逆向行为分析”的推论模型——从行为后果而非官方表述出发做探讨。

下面逐层解析。

假设 A:若美军“午夜之锤”行动彻底摧毁了伊朗的核能力(包括高浓缩铀与离心机等核心设施),那么:

推论 B:伊朗应该有相当大的动机恢复“弃核谈判”,因为此时放弃核武并不损失实质能力,反正已经没有核了,还不如认领下来“无核化”,换取解除制裁、缓和外交压力。

现实 C:伊朗并未表现出愿意弃核或软化立场的迹象,德黑兰批准了一项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的法案,外长阿拉格齐称拒绝任何与美国恢复核谈判的计划。

结论 D:伊朗核能力很可能仍具备部分完整性,包括高浓缩铀的实物库存以及重启核设施的潜在能力,德黑兰认为拥核希望仍较大,否则其行为不合理。

上述推演的逻辑其实是通过观察伊朗对于无核化谈判的态度,来倒推其核设施受损的真实情况。

伊朗越接近拥有核武器,就越不愿意启动无核化谈判;反之,如果伊朗认为美军有能力随时摧毁其核设施、拥核希望渺茫,则恢复核谈判的意愿升高。

战前,特朗普希望通过空袭展现消除伊朗核设施的能力,把德黑兰“炸”回谈判桌,这一目标似乎并未实现。

当然也不排除伊朗是在使诈,通过虚张声势的做法来拉高身价,但这样做的目的还是为了谈判——只要伊朗拒绝核谈判,逻辑上就符合仍保有大部分核能力的推测。

《纽约时报》罕见由六位权威记者联合撰稿,宣称袭击核设施效果有限。这篇文章让特朗普勃然大怒,威胁起诉《纽约时报》。

以色列和伊朗的“十二日战争”结束后,由于美、以、伊三方都宣称“胜利”,因此舆论戏称这是一场“三赢之战”。

可战争从来都是零和博弈,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从来没有双赢/三赢一说,“三赢”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这场战争还没有结束,还没有打出来一个真正的结果。

实际上,如果我们以“休战”的视角来看,三方确实都有一定的停火初衷,各自有需要忙的紧迫事情。

伊朗作为弱势方,面对美国和以色列空袭时的准备明显不足,尤其是内部情报泄露问题严重,可谓千疮百孔。

近期伊朗展开一波大规模逮捕行动,对“前所未有的渗透事件”进行调查,处决多名涉嫌与以色列情报机构有关联的人士。

除此之外,伊朗的防空系统已被证明不堪大用,急需升级装备——伊朗2023年订购了俄制S-400,但俄方一直以产能限制和外交压力为由推迟交货。

以色列虽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巨大战果,但事实上也低估了伊朗导弹的突防能力,尤其是来自伊朗领土东部的导弹基地。

以本土到德黑兰直线距离为1600公里,到伊朗领土东部城市马什哈德距离为2300公里。

战前以方认为只要控制德黑兰以西的空域就可以极大程度限制伊朗导弹发射,可实战中伊朗发射的“泥石”中程弹道导弹射程超过2000公里,是从东部领土上从容发射的。

不仅如此,以色列情报部门也承认,伊朗中程导弹库存数量比先前评估的要多,急需补充防空拦截弹。

以色列对伊朗的空袭点绝大多数位于德黑兰以西,受限于战机航程,东部地区只是象征性打了一次。

至于说美国,它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摘“胜利果实”的。

正如特朗普将“午夜之锤”类比为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一样,美国对于一场战争的态度就是先让盟友去尽可能消耗敌人,待到双方精疲力尽之际,美军神兵天降,给予致命一击。

你让美国直接去发动一场大规模对伊空袭,特朗普显然是不愿意的,因此下一场冲突估计还是由以色列开打、美国负责支援并收尾。

总的来看,美军空袭之前,伊朗和美国麻秆打狼两头怕——伊朗担心美国钻地弹的威力,担心特朗普搞大规模颠覆式空袭;美国则担心伊朗“暴走”扩大战争规模,把自己拖入泥潭。

美军空袭之后,伊朗或许认为GBU-57钻地弹没有想象中那样可怕,并确信白宫无意颠覆伊朗;美国也知道德黑兰不会轻易袭击美军基地、不会轻易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通过一场试探性战争,双方都更清楚了对方的底牌。

德黑兰街头的宣传画。特朗普对哈梅内伊关于“赢得十二日战争”的说法十分气愤,表示是自己拯救了哈梅内伊,使其免于“极其丑陋和可耻的死亡”,如果伊朗继续发展核武器,“绝对”会再次轰炸伊朗。

《外交事务》杂志近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大意是感慨当今世界的“礼崩乐坏”,此处不妨截取几段:

(二战后)禁止领土征服改变了国家获取财富的方式,在这项规则建立之前,国家积累财富的能力通常取决于他们能从其他国家获得多少领土、资源和特许权——战争和征服是公认的繁荣之路。

战后法律秩序取消了征服权,迫使各国通过和平手段(主要是贸易)寻求经济增长;全球贸易和禁止战争是齐头并进的,因为国家无法再通过征服来致富,所以不得不依靠经济合作、市场竞争以及商品资本的自由流动。

与此同时,经济和外交制裁取代了战争,成为执行国际法的主要手段,随着各国在经济上变得更加相互依存,贸易制裁成为各国应对非法行为的关键方式。”

而现在,美俄等大国开始突破战后秩序框架——从普京到特朗普,越来越热衷于通过军事手段把意志强加给对方。

对于那些中小国家来说,它们并不关心阵营对抗的宏大叙事,它们从乌克兰和伊朗身上学到的教训是,“如果你拥有核武器,就好好留着;如果没有,那就咬着牙争取,千万不要把核问题作为谈判筹码”。

从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到以色列、伊朗、沙特,中东国家几乎清一色渴望拥核,即使面临巨大风险,仍前仆后继。

在吸取伊拉克、叙利亚和利比亚的教训后,伊朗的战略是在积极进行铀浓缩的同时不制造核弹,但这个战略最终也未能免受军事打击。

以宏观视角看,伊朗核问题并非孤立事件,美国如何处理这一危机将关乎整个核扩散进程,乃至下个时代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江宁知府,作者:印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