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用就好!重新审视品质开支

凡事勿过犹不及、秉持中庸之道,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处世原则,却很难做到,例如,我们都想兼顾工作品质、产量、速度的要求,现实却经常是顾此失彼,虽然有新科技的帮忙,但既有的作业模式往往很难改变,因为大家高兴可能得以用轻松的方式增加生产能力之余,还是担心品质是否因此受到影响而却步。

就像在生成式AI应用崛起的此刻,每个资讯工作者可能都在思考该积极拥抱AI,以此取代大量手动操作,或是要花时间、心力研究,找出与AI合作的方法,希望兼顾提高效率与满足精确度的要求。而这样的场景,过去已在我们的身边重演过好几次。

无论我们是否接受,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科技已是事实,在许多领域当中,纯手工的作业越来越罕见,我们早就在很多层面与机器形成共同合作的关系,甚至交给它们全自动处理,然而,还是有许多工作,我们认为还是要自己动手处理,因为相关科技还没发展到让人完全信赖的地步。

能否接受新科技的另一个关键,在于不同时代、地区人们(顾客)对品质的要求有多高,以及对产量、速度的要求是否高过品质,而使得我们(生产者)必须妥协,采取因时因地制宜的策略。

这让我想到最近听Podcast斐姨所思专访前台积电研发处处长杨光磊,被问到日本晶圆制造面临的挑战时,他回答「效率」会是关键,因为日本引以为傲、举世闻名的职人精神、重视品质,有可能成为效率提升的阻碍。接著他用品质成本(Cost of Quality)的概念解释,为了提高品质,工作者必须投入很多心力,而台积电的作法是「just enough!只要客户可以用的,就可以了」。由此可知可是关键是务实,而非不顾一切代价地追求极致品质或产量。

论似观察不仅这个专访提及,我曾在多位长期居住台湾的国外YouTuber影片看到,当他们谈论台湾优势时,经常赞扬台湾人做事不拖泥带水,无论到公务机关、银行、邮局洽公,或是到便利商店、连锁超市、量贩店,都展现绝佳服务品质和效率。而对于企业或民众而言,都很重视「降低成本」,很多人都把Cost Down、Cost Saving挂嘴边(正式用语应为cost reduction或是lower the cost),采购产品与服务时,大家也都习于精打细算,追求高性价比(CP值)是常态。

这样的成果并非一蹴可几,早年Made In Taiwan传递的形象是台湾产品大量外销,但品质未必不如顾客的期待,经过多年努力、持续提升,如今来自台湾的产品与服务,已在许多领域获得全球市场肯定,一方面显示我们在品质、产量、速度等层面的表现上,有著长足的进步,另一方面可能也反映台湾的务实精神。

为何我这次会以「够用就好」为题来描述这个价值观?还有一个原因是今年全球IT热烈关注的FinOps议题。

iThome电脑报周刊近期有几篇文章,可呼应这件事的讨论。首先是1月初发表的封面故事《2024年CIO要知道的IT趋势》,FinOps就是名列第二大议题。透过我们的采访主任余至浩撰写的〈云成本增长带动财务管理新需求,FinOps新思维崛起〉,突显企业更广泛采用云端服务之后,面临IT成本增加的财务管理压力,因而积极寻求对策。

另一个相关的系列文章,是由我们的总编辑吴其勋写的〈抢救IT失传技艺,亚马逊技术长倡议节约架构〉,说明云端服务龙头厂商AWS提出的节约架构(Frugal Architect)」设计法则,促使大家将成本意识纳入软体架构设计,达成永续目标。

关于这些讨论,在在提醒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在关注技术发展同时,不只注意既有与新进解决方案的效能,例如,大(支援大规模使用)、快(能在最短时间得到结果)、准(使命必达、精确完成指定工作),以及便利(操作简便)等特性,判断是否符合自身所需之余,也必须充分体认取舍后的代价,无论是纯手工、半自动、或是全自动,我们都必须对最终品质的呈现负起责任,并且持续观察顾客在乎品质的程度是否有明确的变化,如此一来,对于品质的提升与确保就能找出合理、可接受的边界,因为大家都不希望陷入得不偿失的局面,赔上诚信与名誉。

 相关报导 

云成本增长带动财务管理新需求,FinOps新思维崛起

抢救IT失传技艺,亚马逊技术长倡议节约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