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以科幻视角,看国际局势和人类危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景芳说,作者:郝景芳,题图来自:AI生成

嗯,我写完新的长篇科幻小说了,因此总要出来宣传一下。

不过我今天主要想聊的,不是我的新书,而是人类社会的“思想实验”。

什么是“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原本是物理学大佬(始作俑者:爱因斯坦和玻尔)对于现实中没法真正做实验的问题,在头脑中做实验,相互争论理论的正确性,比如上帝是否掷骰子之类的。这本来是特别特别小众的事情,全世界可能只有几个人能懂,影响也不大。

但是人类社会的思想实验就不一样了。

因为人类社会压根就没有科学实验,只有思想实验。

这就影响很大了。

科学实验需要几个特点:排除无关干扰、独立可重复、结果有显著性,这样才能保证结论可靠。可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这样的条件。

你说一国比另一国发展得好是因为某次革命,可是两国历史因素的干扰根本无法排除。你说很多国家的统计能表明什么结论,可是结果根本不可重复,过了那段历史时期,就不一样了。你说观察到一种规律,可是很可能严格统计起来根本没有显著性,只是大量正面案例总结,忽略了大量反例。如果反例足够多,统计就没有显著性。

于是,人类社会几乎所有革新,都不是基于科学实验,而是基于思想实验。

某圣人提出一种主张,就拿来做政治和社会实验。

想一想这是有点可怕的事情。

商鞅提出御民之术,用秦国和六国百姓做变法的实验;启蒙思想家用法国大革命做实验,血流成河,最终迎来了拿破仑和新的帝国;苏维埃用十月革命做实验,最终走向了苏联最为僵化的枷锁。

在缺乏科学实验的情况下,所有理论政策,都只是思想实验的落地。

一介草民,就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一样,被反复折腾、颠三倒四。

为了寻求理论落地,知识分子也往往从先知堕落为说客。

早期的老子骑青牛,出关成仙;中期孔子、墨子自成一派,著书立说;后期只剩下韩非之流,为获取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游说。

早期的亚当·斯密等人,探索的是人类经济社会的本质;中期各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各有各的研究领域,学术开宗明义。而到了现在,只剩下荒唐的某某某,用自己的学说在荒唐的某某某总统耳边,说给全世界加关税才是经济的药方。

大道轮回。全世界的升华过程不一样,堕落过程都差不多。

AI时代的思想实验

前几天和我一个清华物理系师兄聊起来,AI高度发达之后的人类社会。

他的观点是:AI可以让各项生活成本的生产都变得便宜,那么是不是可能带来物质极大丰富的大同世界,所有人都能有房子住,有吃有穿。

我说:有房子住、有吃、有穿是可能的,但也仅限于此。因为政府能支出的资源,只是企业收入中抽取一小部分。如果企业很少人,能赚很多钱,那么可以推出:赚钱的少数人获得社会的大部分财富,政府抽取小部分财富分给社会多数人。

师兄说:但如果房子、衣服、食物生产都变得很便宜,那大多数人也可以生活得非常美好。

我说:只要允许这个世界上有富人存在,也允许交易,那就会有人给富人提供最美好的产品。也会有人给中等收入的人提供还不错的产品。而只拿政府社会保障的人会发现,自己只有吃穿保障,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美好生活体验,都是自己难以支付的。

师兄说:是,还有相对比较问题。

我说:AI时代,用富人的税收把失业的人养起来,不就是《北京折叠》吗。

师兄想了想又说:那看来只能用公有制和全民基本收入来解决AI社会的问题了。

我说:我之前写《流浪苍穹》,构想的火星社会就是真正的公有制和全民平等分配。火星所有人都需要在封闭的空间生存,因此一切物资都是中央系统掌管并分配。比较接近大学的氛围,大家收入都均衡、也都有舒适的房子和免费餐饮。

师兄说:对,我理想中的未来社会,就是AI进行生产,所有人都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探索和喜欢的事。

我说:但你知道,问题是什么吗?是这样的社会,必须抑制自由交易资产和创业致富的可能性。我当时设定的地球就是一个极度商业化的全球社会,所有人都可以在全球虚拟世界里生产、交易,把自己打造成IP,获得收入。(注:我是2008年写这本书,书里明确写了“IP经济”。)当时地球人就说:火星世界是独裁社会,压制自由。火星人就说:地球人是腐化社会,利欲熏心。

师兄说:两边社会应该都有人觉得对面的社会更好吧?

我说:是啊,我当时就写了一个地球导演,到火星上寻找理想,认为是乌托邦。然后有一群火星青少年,因为去了地球留学,回到火星就推动火星变革。

师兄说:看来你还挺喜欢讨论这些社会问题的。

我说:是啊,这是我写科幻小说的最主要动力。我最感兴趣的事情,是把科幻小说当作一种“思想实验”。

科幻,作为思想实验

这次的思想实验主题是:复杂博弈

我们很熟悉“双方单次博弈”,也就是常说的“囚徒困境”。两个人为了达到私人利益最大化,都选择了损人利己的方式,结果达到双输。用大白话说,就是为了“你死我活”,从而“同归于尽”。

那么多人博弈、或是多轮博弈,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吗?

答案是肯定的:非常不一样。一旦不止双方,也不止单次,就有可能出现各种结果。情况会变得复杂。(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看经济学博弈论。)

我的新书是关于:一个不团结的地球,如何面对外星文明;一个外星文明,如何面对不团结的地球。

以往的科幻小说,一旦涉及到外星人,就只有双方:人类vs.外星人。似乎任何时候人类都能拧成一股绳,团结协力,抵抗外星人。

这无疑是太简单了。

假如:我们做这样一个思想实验:如果有一些外星人,能帮助你消灭你在地球上的敌人,那么,你是会和外星人联手,还是会和你的地球敌人联手?如果你觉得不能联手外星人,那么你的敌人呢,你的敌人会不会和外星人联手,消灭你呢?作为外星人,面对地球人的敌对情况,你会如何选择?

这就是三方博弈出现的复杂性。

这里有几个关键指标:第一,是你如何看待你的敌人;第二,是你如何分析强弱形势;第三,是你如何看待个人利益。

我们常会以为:一旦面对外部敌人,我们地球人就会自然而然结成一体。以为种族是天然的绑定。

但是不要忘了,历史上有过多次:某国士大夫,引外国兵力,帮助自己灭掉国内政敌,登上王位;某小国想要镇压国内叛乱,引邻国大国兵力为自己撑腰;某恐怖组织,为了获取国内胜利,和长久以来的西方敌人暗中交易武器。

论族裔,政府军和叛军才是同族,但是并非同族就是同一战线。

我就是在地球一片混战的背景下,引入了外星文明的介入,并推演可能性。

书里的故事发生在2080年:一个群雄争霸、硝烟弥漫的混乱地球。多方势力角逐,逐鹿地球战场。此时有不止一个外星文明出现,形势会变得复杂吊诡。

除了地球人各有筹谋,外星人也不是简单的无脑怪兽(以往老电影中,掌握宇航科技的外星人还是无脑嗜杀怪兽,实在是令人吐槽)。面对地球人的博弈,外星人也应当自有其博弈。

地球的分崩离析,恰恰是外星人冷眼旁观的机会。

而如果考虑四方、五方、八方,而不只是考虑当下,还考虑未来100年、200年、500年,情况还会复杂很多。

这是很有意思的思想实验。

新书《折叠宇宙:吞噬文明》就是有关于这样的思想实验。

故事的主人公是几个20多岁的年轻人,或主动或被动,走入这乱世纷争,在地球上探索自己的路,在宇宙中探索地球的路。

故事延续四年前出版的《宇宙跃迁者》,可以把《宇宙跃迁者》作为前传。但是新书对背景信息交代得足够,因此没有看过《宇宙跃迁者》的读者可以从新书开始读。

《折叠宇宙》系列是大幕拉开帷幕的系列,新书只写了大概2080年8-12月这五个月内发生的事情,但按我自己做的年表设计,故事的终局已经延续到2110年以后。希望能在5-6本书完结这个系列。

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人类危机,我不是专家,不敢冒言。

但我想在科幻里,做一做自己的思想实验。

其实还蛮希望有更多跟我有类似兴趣的朋友,都能通过思想实验来相互交流。我喜欢讨论未来可能性和抽象的逻辑推演,多过于讨论当下具体问题谁对谁错。

如果都是思想实验,先在小说里实验一番,比直接拍脑袋落地,用上亿人实验要稳妥吧。

毕竟,写写故事,人畜无害。故事里悲欢离合,故事外毫发无伤。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景芳说,作者:郝景芳,童行书院创始人,科幻雨果奖得主,清华大学博士,两娃妈妈。《景芳说》有关于孩子成长/心理学/脑科学/教育理念的好文,也有科幻小说/前沿科技/社会观察/事件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