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会在昨日(6/12)瞄准4大方向
国科会科技办公室副执行长秘书吕佩融指出,去年,总统赖清德提出健康台湾愿景和国家希望工程,要分别推动智慧医疗结合健康照护、扩大医疗投资,而去年8月的生技产业策略咨议委员会议(BTC)则提出2大建议,要加速建置接轨国际标准之系统平台、布建智慧在宅医疗网,以及推动预防医学和精准医疗的普及并落实在宅医疗。
在这些背景下,国科会开始布局在宅医疗科技政策,他们的推动方向有4个,包括:
- 减轻医护负担
- 带动产业发展
- 满足民众需求
- 共筑健康台湾
其中,第一个方向要导入AI等创新工具,来减少行政负担、加速个案转衔效率,也要减少急诊待床。第二个方向则要用健康数据和智慧科技,来结合家户需求、建置制造整合开发平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至于第三个方向,是要优化普及可负担且好用的产品,来满足民众在宅医疗照护需求。最后一个方向,则是要强化民众健康识能、提升疾病控制效益,来改善病患生活品质。
推动目标锁定3对象
吕佩融说明这项在宅医疗科技政策范畴,只要是能将医疗和照护服务,延伸到居家、机构与社区生活圈的科技,都在范围内。国科会也盘点在宅医疗科技应用范畴,至少有远距门诊、在宅急诊照护、在宅住院以及在宅医疗照护。
而政策推动目标是要建立在宅医疗生态系统,瞄准3大对象,包括医疗/照护提供者、被照顾者和在宅医疗科技产业。吕佩融说明,医疗/照护提供者包括医疗单位、居家照护和复健单位,比如基层诊所、地区/区域医院和医学中心,以及居家护理所、呼吸照护所、物理和职能治疗所等,要透过在宅医疗科技,来提高照护效果、减少负担。
而被照顾者则能与医疗照护提供者,透过在宅医疗科技导入,形成社区整合性医疗照护模式。吕佩融解释,被照顾者可分为一般地区、都会地区、医疗资源不足地区,以及山地离岛地区,国科会也将针对不同族群,提出不同的科技解决方案,进一步促进智慧医疗发展。
自2026年实施到2029年,共有3大主轴
这个在宅医疗科技政策预计2026年开始执行至2029年,采取由上而下的方式,联合国科会、经济部、卫福部、数发部等部会来推动3大主轴,包括科技创新、优化普及和基盘建置。
就科技创新来说,他们要导入创新智慧科技,来扩大在宅医疗科技的应用,并依据第一线需求,运用新工具强化照护服务量能。
就优化普及而言,则要开发或优化能满足家户需求,且可负担的产品,同时也要推广效益良好的产品。至于基盘建置,则是要让在宅医疗网络更完善,所以要串接多元资讯流来加速照护团队协作,并建立基层医护应用网,打造在宅医疗科技的验证场域。
吕佩融总结,要落实在宅医疗科技政策,政府也要落实跨部会协作,持续加强部会间的沟通、整合资源。同时也要聚焦需求,由需求导向推动政策,特别是根据第一线医护和民众需求,来调整、优化政策工具。
国科会希望,透过健保引导和支持、创新应用的导入、验证场域扩散和法规完善,来发展本土创新的解决方案,形塑永续在宅医疗科技生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