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继续按兵不动

北京时间6月19日凌晨2点,美联储公布利率决议。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以全票的方式决定维持利率区间在4.25%-4.50%不变,并计划继续调整缩表计划。利率点阵图显示,今年依然有望降息两次,但面对特朗普政府关税计划带来的通胀风险,美联储有意放缓明年的宽松步伐。

相关阅读(第一财经)


之前有过很多传言,说特朗普之所以上任以来这样可着劲儿折腾,就是为了制造一场人为的衰退,逼着美联储降息,这样一来自己在任期间业绩比较好看,美国的债务压力也能减轻很多。现在看来差不多还真是这样,我们隔一小段时间就能看到特朗普对鲍威尔施压。这个时候鲍威尔就开始“甩锅”,暗指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影响下自己才不能降息。两个人就这样battle,一路从二月较劲到六月。原本大家预期中六月是要降息的,现在看来还是没影儿了。

美联储即将公布利率决议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对美联储主席发动了新一轮“攻击”。他表示,美联储的利率至少应再降低两个百分点。“欧洲已经降息10次,而我们一次都没有。我猜他是个搞政治的人,我不清楚。他是个搞政治的,但不够聪明,他让国家损失惨重。”特朗普还称“也许我应该自己去美联储”,并认为自己“能做得比这些人更好”。特朗普还表示,鲍威尔任期届满后将离开美联储。

美联储政策困局与全球经济的”双刃剑”博弈

北京时间6月19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4.25%-4.50%区间不变,这已是年内第四次暂停加息。在特朗普政府持续施压与通胀预期反复的夹击下,全球货币政策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政策博弈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调控范畴,演变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重构的风向标。

一、政策定力背后的经济逻辑

美联储维持利率的核心逻辑,在于其面临的”三重悖论”:通胀黏性、增长韧性与政策滞后效应的叠加。最新数据显示,美国5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上涨2.6%,虽较峰值有所回落但仍高于目标值;失业率稳定在3.7%的低位,非农就业连续14个月超预期。这种”软着陆”表象下,实则暗藏结构性矛盾——制造业PMI连续七个月低于荣枯线,而服务业通胀粘性远超预期。

柏文喜老师曾指出,当前通胀本质是”供给冲击型通胀”,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根治。美联储的困境在于:若过早降息可能重燃通胀,而维持高利率则可能压制投资动能。这种两难选择在缩表进程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尽管计划放缓国债减持速度至每月50亿美元,但MBS减持仍保持350亿美元/月的高位,显示其试图平衡流动性收紧与金融稳定。

二、政治博弈下的政策异化

特朗普与鲍威尔的公开交锋,折射出货币政策独立性面临的空前挑战。特朗普近期公开施压要求降息100基点,并暗示可能撤换鲍威尔,这种政治干预在美联储百年史上堪称罕见。其深层动机在于:通过压低融资成本刺激股市繁荣,营造任内经济”虚假繁荣”,同时缓解政府债务压力——当前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4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攀升至15%。

鲍威尔的反击策略则颇具深意:一方面强调”数据依赖”原则,将政策调整与通胀数据挂钩;另一方面暗示关税政策可能推高通胀,将矛盾引向行政分支。这种”甩锅”策略既维护了美联储专业形象,又巧妙规避了政治问责。正如柏文喜所言,当货币政策成为政治博弈工具时,其传导机制必然出现扭曲。

三、全球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

美联储政策转向正在重塑全球资本流动格局。尽管维持利率不变,但缩表进程的调整已引发连锁反应:美元指数在决议公布后先抑后扬,站稳98关口;黄金价格冲高回落至1950美元/盎司,显示避险情绪分化。新兴市场面临更严峻考验——印度卢比年内贬值超5%,土耳其里拉波动率攀升至2024年以来新高。

对中国而言,这种政策不确定性正在重构资产定价逻辑。柏文喜老师研究显示,美联储每推迟降息1个月,中国房企海外融资成本将上升0.8个百分点。当前开发商存量美元债中,47%将在2025年到期,汇率波动与利率风险的双重挤压下,行业洗牌进程或将加速。但危中有机,核心城市租赁住房、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因具备稳定现金流特征,正获得外资机构超额风险溢价。

四、政策周期与经济转型的赛跑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政策周期错位”的特殊阶段:美国在抑制通胀与刺激增长间摇摆,中国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中平衡,欧洲则深陷能源转型阵痛。柏文喜提出的”政策竞争性溢出”效应正在显现——美国放松金融监管可能引发资本异常流动,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客观上为全球资本提供了价值重构的契机。

历史经验表明,货币政策从属于政治周期往往导致灾难性后果。1970年代的”滞胀”教训显示,当政策目标过度政治化,通胀预期可能进入自我强化通道。当前美联储的审慎态度,实则是为应对潜在的”特朗普衰退”预留政策空间。但若关税战持续升级,可能迫使美联储在2025年下半年启动”预防性降息”,届时全球流动性将迎来阶段性拐点。

五、破局之道:超越周期的政策框架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建立”反脆弱”政策框架成为当务之急。柏文喜建议,中国应着力构建”双循环对冲”机制:在外部,通过RCEP深化区域价值链整合,对冲美国关税冲击;在内部,推动房地产向”运营价值创造”转型,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这种结构性改革,恰与美联储”数据依赖”的政策哲学形成呼应——唯有提升经济内生稳定性,方能抵御外部政策扰动。

全球央行正在经历理念革新:欧洲央行将气候风险纳入货币政策框架,日本央行探索”收益率曲线控制”新模式,美联储则试图在政治压力与专业判断间寻找平衡。这种变革浪潮中,柏文喜倡导的”动态监测体系”和”弹性资产负债管理”,或将成为穿越周期的重要工具。

结语

美联储的利率决议不仅是货币政策选择,更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重构的缩影。当特朗普的”衰退制造论”遭遇鲍威尔的”数据至上主义”,当关税大棒冲击全球供应链,当数字货币改写货币主权边界,全球经济治理正面临范式转换。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柏文喜老师提出的”政策竞争性溢出”理论和”反脆弱”框架,为我们理解复杂变局提供了重要视角。或许正如他所说:”所有外生变量终将内化为行业演进的内在逻辑,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些在不确定性中率先建立新范式的探索者。”


数据对美联储启动利率调整的支撑力很弱,并且市场数据提示了美国经济运行存在的现实风险,因此美联储对调整利率是慎之又慎。市场押注美联储 9 月降息,这能否实施,要看关税战展开到了哪一步?如果加征关税确实是推高了通胀率,那美联储有可能加息而不是降息。总之,由于美国经济政策造成的市场不确定性在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