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卓见 SeeDifferently,作者:张卓,题图来自:AI生成
一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随着AI技术的进步,写字到底还是不是一种人类独有的能力?
到了今天,语言模型已经进化到第四代,像GPT-4这样的大模型,可以写小说、写剧本、写诗、写电商文案,甚至可以模仿某个作家的风格。输入“帮我写一段可爱的母亲节祝福”,它就能生成四十字的温情短句,还会配上emoji。
再比如我常订阅的几个公众号,有时读到结尾才发现标注“本文由AI生成”。更让我惊讶的是,有个媒体朋友,副业是教人用AI写文章。
前几天刷小红书,看到瑞幸咖啡和《长安的荔枝》联名的文案刷屏了,但也吵翻了:这是不是AI写的文案?
先来看看这组文案:
岭南人说露水最知时节,荔枝要趁早摘下。
一颗新鲜荔枝,曾跑瘦数十匹快马,醉倒过一个盛唐,
剥开一颗仍是盛世。
只是月光不必再追赶八千里,也不再需要整个大唐的全力以赴。
我们咬破的每口清甜,从前是加急的飞骑,现在是推开窗就涌进来的风。
历史与当下,不变的是,好味都该珍惜。
荔枝熟得正好,你也尝尝。
有人说这肯定是DeepSeek写的,有人求这段文案的提示词,但大多数人认为:这绝非AI的手笔。
“AI绝对写不出这么有人情味的文案。”
“AI没这个味,这是活人味。”
“天天说爹长得像儿子,这像话吗?”
“现在人类已经草木皆兵,自证清白,多可笑啊?”
我把这条热帖转给何帆。
何帆,我尊贵的前同事,中国最好的文案大师之一(我心里认定的),Grid Coffee早期品牌操盘手,其中与GUCCI的联名营销最为人所知。
她在2024年年底单飞,组了工作室,瑞幸就是她现在的客户之一,瑞幸今年和褚橙的联名以及和茉莉花的应季品文案都出自她之手。
小红书有用户收集了两个文案。
“这是AI写的吗?”我求讨论。
没过一分钟,微信对话框出现一行字:
“这是老子亲手写的,一个字都没用AI!!!”
请原谅一个四川女性的直率,没等我追问,她又秒补 N 句:
“我不喜欢AI。”
“老子绝不用AI写一句文案。”
“你不觉得AI太精明吗?”
好吧,这话题不聊聊是不行了。
二
以下是我和何帆面对面的聊天,话题围绕在“如何创造出一个homemade的刷屏文案”。她的回答太过精彩,我就不做加工,直接整理原文发表。
另外,她冷静下来,也在重申,她不抵制AI,她也在(有限度)使用AI。她忧心忡忡自己说AI太多不好,假若某天AI统治世界,第一个先把她干掉。
以下是对话:
Q:瑞幸和《长安的荔枝》这次文案刷屏,大家最称道的是有人味,怎么构思出这么有人味的文案。
接到Case的第一想法是,不能让马伯庸的粉丝看了之后,觉得我没文化。我也是书粉,所以就先按照自己对这本书的思考写了一段文案。
A:我写东西没有什么结构章法,本身我就很散漫。创作最核心的一点是:我怎么感知《长安的荔枝》,就真实表达出来,那一定也能打动别人。
具体到写文案的细节,比如我很不喜欢用形容词,文字尽量用白描。我也不喜欢产品出现在文案,因为我觉得好品牌一定要有利他性。总强调自己的产品怎么好,是一种无能。比如荔枝这个文案,我并没有在说荔枝怎么好,我还是在强调,古代有非常多上好的东西,但因为王公权贵,都成了过眼云烟。现在这些好的东西,我们要珍惜它。
Q:我比较喜欢你文案的最后一句“荔枝熟了,你也来尝尝”,动人,一下入心了,很多用户说,就是为了这一句文案,买了瑞幸。结尾怎么能落到这么妙的地方?
A:《长安的荔枝》看到最后,你会发现,所有为这件事情奔忙的人,都没有吃上一口荔枝。我其实心里有悲悯的,那就会想到,如果他们生活在现在,是不是也能尝尝?再联想到希望“你也吃一吃”。
我所有文案的着力点偏爱落到个体的感受,我本身作为女性不是很喜欢宏大叙事,因为时代跟“我”的关系不大,“人”当下的感受和体验是最重要的。
Q:写文案,你有没有什么独家方法论?(以下价值百万)
A:底层逻辑是马斯洛三角。人类最想要的还是“被看见、被认可、被爱”,不管他是一个多么 tough、冷酷的人,被爱是统一追求。
但现在好像很多事情都被带歪了,如果我告诉朋友,我想要被看见、被认可、被爱,好像就是一个弱者似的。而且外界经常把这种需要冠以一个丛林法则的词语:情绪价值。批评人太需要情绪价值了。
我觉得挺有问题的,我觉得人就不要耻于“想要爱”或者“爱别人”,这根本不是羞于说出口的情感。
爱一定是这个世界最通用的语言。基于这个大情绪,我每次写文案再找一个视角。比如今年年初给瑞幸和褚橙联名做的全案,我的视角是落到爷爷的角度,当然有储老的原因,另外亲情也是人类的普世语言。
Q:延展文案时,我发现你很喜欢找很大众的故事做贯穿,这些故事都很简单,比如格林童话,古代诗词,你是如何把很抽象的品牌表达变具象的?故事源泉都来自哪里?
A:比如豆瓣9分以上的电影,前250名一定是人类的大情绪。再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还有好多名著,这么多年还在传阅,也一定是人类的普世情感。
我一直不觉得时代变了,现代人和这些文本就无法共情了。我自己就跟李白共情过,跟苏轼共情过,也跟柳永共情过。
人类是一个表达欲很强,但表达能力很差的物种,已经有这么多前人精准地把人类的情感状态表达出来,我为什么不去抓住?都说现在要情绪营销,这些不就是已经被证明很精准的情绪描述了吗?
Q:你说自己不是很喜欢AI,因为AI 没人味,那它是啥味?
A:我不是抵制AI,我只是抵制AI代替人的创作,或者说我更相信人在创作这件事上的能力。
我也会用AI帮我查东西,和它讨论一些背景资料,非常好用,它无所不能。但是让AI帮我写文案,我觉得不太行,它给我的东西特别满,还有点想炫技,用了非常多形容词,文风极其华丽,这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它让我想起橱窗里摆放的那种很好看的翻糖蛋糕,一层一层叠得很高,被打了光,整个金光闪闪的,看上去很美。但我饿了,第一反应不是吃翻糖蛋糕,而是家旁边那家手工包子铺,它招牌是手写的,老板就是两夫妻,包子很朴素。
我一直和团队的伙伴说,我们不要用特别精明的表达,我们要让文案有拙感。
因为打动人心的文案一定来自真实的世界,来自写文案的人对真实世界的真实感受。作为创作者要去做一个理解真实世界的人,从真实世界吸收各种丰富的反馈,才能写出有人味的文案。
三
和何帆聊完,我决定让AI重写瑞幸和《长安的荔枝》的联名文案,我把客户给何帆的 Brief 输入,它迅速给出两版文案:
文案 1: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盛唐的繁华遇上瑞幸的匠心,我们为您呈现一杯穿越千年的美味——瑞幸·荔枝瑞纳冰。精选新鲜荔枝,搭配瑞幸经典咖啡。
荔枝的清甜与咖啡的醇厚在舌尖交织,仿佛置身于长安的夏日,感受那份独特的浪漫与热情。
文案2:
长安的荔枝,瑞幸的灵感。
在那个车马慢的年代,荔枝是贡品,是珍馐,是诗人笔下的灵感源泉。如今,我们以现代工艺萃取荔枝精华,融入瑞幸咖啡的经典风味,让您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也能品味到来自长安的诗意与甜蜜。荔枝瑞纳冰,一口入魂,仿佛穿越千年,梦回长安。
不能说高下立现,但让我很直观感受到:什么是AI味,什么是人味。
1960年代,麻省理工出了一个程序叫ELIZA,它的工作方式很简单:你说“我难过”,它回“为什么你难过?”。很多人聊完ELIZA会觉得“被理解了”,但程序员清楚地知道:这只是脚本和句型匹配。
问题也出在这里。即便大模型已具备超强的记忆能力和上下文理解力,但它没有情绪来源,也没有直觉判断,全靠推理,那些所谓的AI味的表达,就像是拿着旧地图重复走熟路,基本不会给人类有惊喜。
《Paris Review》曾在一篇文章中讨论过AI在创作中的应用:尽管AI可以生成文本,模仿人类的风格语气,但文学创作的核心仍然在于人类的情感和经验,本质仍然是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样讲古代转运荔枝的不易:
AI:在那个车马慢的年代,荔枝是贡品,是珍馐,是诗人笔下的灵感源泉。
人:一颗新鲜荔枝,曾跑瘦数十匹快马,醉倒过一个盛唐。
AI可写不出“醉倒一个盛唐”,盛唐怎么能醉倒呢?
我前不久和一个21岁创业做OC创作社区的男孩聊天,他9岁学编程,16岁就获得过各种计算机奖项,每天不管多忙,他都为自己的心爱的OC角色创作几千字的故事。
我问他创作时使用AI吗?他特别不解地问:
“你知道AI有股味道吗?”
“什么味道?”
他想了半天;“就像小时候去路边摊兜里没钱买的那种劣质玩偶,你拿起来一闻,就是那种味儿,一股子塑料味。”
说完,他满脸鄙夷:“我们最看不起用AI创作的人,会被骂死。”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精准形容“AI的味道”:一种“做出来的气息”,无腐烂,也没香气,但是个人就会清楚,这股味道的东西是不该放进嘴里的。
何帆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瑞幸和《长安的荔枝》文案出街后,她三年级的儿子有点不解,同时又很担心地问:“妈妈,每个字我都能读懂,你怎么可能靠这么简单的字儿赚到钱啊?”
“一个10岁的孩子还停留在认为使用特别华丽的词藻才厉害的阶段。”,何帆觉得这个反馈很有意思,问儿子:“那你看懂了,想买一杯尝尝吗?”“想啊。”
瑞幸咖啡CGO杨飞的朋友圈感慨这次的文案带货能力惊人
就像一个十岁的孩子也能看懂《小王子》和《动物农庄》,文字的发明原本就不仅是为了交流,而是为了承受孤独:确认人类之间彼此还在听,还在想,还在试图理解。
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曾提出一个理论叫“镜像神经元”:人类这个物种天然会对别人的情绪、动作产生同步反应,这也是为什么来自真人的真实文字,会让阅读者流泪、微笑、心起涟漪。
因为你看到了他,我们被看到了。
我问何帆,最近网上那么多对这段文案的赞美,哪句最打动你?
她想了很久说:“世界请对我们文科生好一点。”
彩蛋一颗:
这篇文章写完后,我把它输入到 GPT,让它帮我改下语病。
它把瑞幸的原版文案全改了:在AI的认知里,全是语病。
改完,意思还是那个意思,味道全无。
(注:本文除文案1、2,其余全部是人敲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卓见 SeeDifferently,作者: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