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牌对王牌》没了贾玲、沈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作者:杨睿琦,题图来自:AI生成

当一档喜剧综艺没了“台柱子”,会发生什么?

6月底,一份“《王牌对王牌》最新一季嘉宾名单”在网上流传,关晓彤、宋亚轩、杨迪、于洋、闫妮、金靖、沙溢以及新晋“综艺顶流”唐国强成了常驻嘉宾,贾玲、沈腾和华晨宇的名字不见了。

这让王牌观众以及“玲腾彤花四人组”的家族粉感到震惊,尤其是贾玲、沈腾的双双缺席。

在观众眼中,这两位是将《王牌对王牌》带火的“元老功臣”,更是整个节目的喜剧灵魂,收视担当,“他俩都不录了,那我也不看了”。不少观众如此评论。

相关微博评论区

这也让《王牌对王牌》的内在问题暴露无余。贾玲、沈腾在的时候,节目组以及导演吴彤就被网友嘲讽“最大的能力就是找嘉宾”,如今贾玲、沈腾双双出走,更是撤掉了观众眼中最后一层“遮羞布”,让节目游戏无趣还抄袭、硬凑剧组炒冷饭、剪辑稀烂、广告比正片还多的问题再度被观众提及。

观众对一档综艺的常驻嘉宾产生感情甚至依赖,是一件一体两面的事。一方面,这意味着节目组营造的“家族感”在观众侧取得良好反馈,也更容易形成一档长青综艺。相反的,这也意味着节目组需要更加提升综艺质量本身,以应对核心嘉宾出走,观众流失的情况。

从现在的观众反应来看,显然过去八年由“家族感”带来的表面光鲜已被扯下,暴露出来的是更加核心的节目内容问题,不过对于节目组来说,这或许是一件好事,就像导演吴彤在采访中强调的那样,“更换阵容是一个方向,也是一个重新搭盘子的好机会”。

导演吴彤采访(图源:微博@新浪娱乐)

“台柱子”出走

最新一季《王牌对王牌》嘉宾名单在网上流传,让不少网友感到诧异的是,常驻嘉宾贾玲、沈腾的名字不见了。

流传的名单上,常驻嘉宾变为关晓彤、宋亚轩、杨迪、于洋、闫妮、金靖、沙溢以及新晋“综艺顶流”唐国强。“华晨宇怎么也没了?”不少观众也发出疑问。

作为一档开播近十年的原创室内竞技真人秀,《王牌对王牌》第一季于2016年在浙江卫视播出,当时的“固定队长”还是王祖蓝、白百何、谢娜,第三季开始,沈腾加入“固定队长”阵营,贾玲则是“王牌特工”。

被观众津津乐道的“王牌家族”,也是观众最爱看的“玲腾彤花四人组”则是在第四季开始形成,这一季开始,由贾玲、沈腾、华晨宇、关晓彤担任固定王牌MC。

在观众眼中,“玲腾彤花四人组”非常有“家族感”,贾玲、沈腾幽默风趣像“大家长”,华晨宇是“不争不抢大哥哥”,关晓彤则是“聪明机灵小妹妹”。

在充满“代际关系”的组合中,由于沈腾、贾玲丰富深厚的喜剧功底,常常能在台上四两拨千斤,平衡关系的同时还能随机创造不少笑点,也被观众形容为王牌家族的“定海神针”。

与其说这是“玲腾彤花四人组”间的奇妙化学反应,观众更愿意称之为“老带新”。在华晨宇、关晓彤没有加入之前,贾玲、沈腾凭借二人的默契与功力,将《王牌对王牌》这一综艺带入更多观众视野,华晨宇、关晓彤的加入则通过嘉宾间的元素对撞,完成了内容上的关键更迭。

连续多季出现的固定组合,也凭借台播综艺的固定播出节奏让观众接受、熟悉,并由“家族”形式,产生依赖感,陪伴感。

这对一档台播综艺来说,当然是好事,这意味着在用户层面至关重要的粘性已形成,从播出数据来看,则更为直接。

《王牌对王牌》第一季首播收视率2.928%,在CSM52城市网排名第一,但第二季就出现了严重下滑,首播收视率仅为1.287%,CSM52城市网排名也降至第三。

请来贾玲、沈腾的第三季,首播收视率开始回升,涨至1.369%,CSM52城市网排名也回至榜首。第四季形成“王牌家族四人组”后,第五季首播收视率回涨至2.254%,第六季更是直接创下3.351%的新高。

(图源:百度百科)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固定出现的嘉宾组合可以带来高收视,但从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一旦有嘉宾离开,势必会带来口碑与收视的极强震动。

第八季时,贾玲筹备电影《热辣滚烫》缺席录制,只有沈腾苦苦支撑,但节目组也在努力调节,加入“王牌好友”沙溢、唐嫣、杨迪,但仍没挽救收视颓势。

《王牌对王牌》第八季首播收视率暴跌至0.43%,最高峰也只有0.54%。

今年贾玲、沈腾双双离开,《王牌对王牌》收视率不知会有如何波动。诚然,一档综艺的走高或走低,绝非贾玲、沈腾一位或者几位嘉宾的离开所直接导致。

当我们以《王牌对王牌》为案例,会发现一档台综的收视遇冷,其实背后有内在、外在诸多原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嘉宾的固定组合,或许对网综的影响没那么大,但对台综则是至关重要。

这与传播媒介以及观看形式有密切关系。过去,台播综艺一般在电视台播出,观众需要在电视机前观看,内容的输出相对具有固定性,观众不能拉动进度条,以及倍速,在这种播出条件下,观众对综艺的接受度、容忍度都相对偏高,且更容易产生陪伴感与依赖感,比如更早强调“家族感”,以何炅、谢娜、维嘉、海涛、吴昕组成的“快乐家族”的《快乐大本营》。

但随着播出媒介不断变化,台网融合趋势加强,即便是台播综艺,也拥有了走上网络端的机会。当观众可以前后拉动进度条,倍速观看时,就意味着对传统的台播综艺提出了更高的内容要求,《王牌对王牌》就诞生于这种背景下。

其实作为一档更重喜剧效果,搞笑氛围的综艺,观众对《王牌对王牌》也没有那么多额外要求,“好笑”就够了。如果能有早期“快乐家族”的“家族感”与“陪伴感”就更好。

从环节、内容以及嘉宾这三要素来看,明显《王牌对王牌》将“王牌”压在了嘉宾身上。似乎只要能请到贾玲、沈腾作为常驻嘉宾,以及各种一二线的大牌明星嬉笑打闹,就可以高枕无忧。

或者换句话说,相比于提升内容质量,请嘉宾似乎只需要拉下脸,求求情,相比之下是条更容易的捷径。

作为《王牌对王牌》的核心主创人员,导演吴彤过去也的确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不仅常驻嘉宾可以请到“玲腾彤花四人组”,每期节目更是群星荟萃,囊括内地及港澳台多代际艺人,甚至请到《士兵突击》《欢天喜地七仙女》“超女”等各大剧组、选秀艺人重聚,让观众经常感叹,“虽然吴彤样样不行,但请艺人是真的行”。

但在最近的新浪娱乐原创栏目《给我5分钟的时间》中,《王牌对王牌》导演吴彤也提到自己经历了“挣扎的过程”,过去思维相当倚重艺人,只要艺人档期不匹配,第一反应是节目“不做了”。直到今年,吴彤想法才转变为,“为什么要为难艺人?求求你给我个面子?”。

更深一层,吴彤认为,《王牌对王牌》对艺人侧的吸引力降低在于“没有加分”。

这种“加分”,在吴彤的表述中,是《王牌对王牌》可以“让贾玲、沈腾成为国民一线的喜剧巨匠”。

而如今常驻嘉宾的大换血,吴彤也给出了解释。在吴彤看来,《王牌对王牌》舞台上的年轻艺人也在不断成长,比如第六季加入进来的宋亚轩,“大家现在都不是以前怯怯懦懦的样子,像宋亚轩现在也很‘综艺’,也很‘抽象’”。

“更换阵容是一个方向,也是一个重新搭盘子的好机会”,吴彤在采访中这样说道。

更重要的原生内容力

虽然不少观众将这种说辞视为吴彤“无能”的一种表现,但来自常驻嘉宾的变动终于让《王牌对王牌》走上自我革新之路,也不可谓一件好事,虽然是来自被动的不可抗力因素。

但如果这种自我革新只停留在“人”的层面,那就来得太少、太浅。没有了嘉宾这层“遮羞布”,我们更应该看到这当“长寿综艺”的内在顽疾。

游戏环节不好笑,甚至涉嫌抄袭是观众对《王牌对王牌》积年累月的最大不满。由于对不少韩国综艺践行“拿来主义”,吴彤甚至被网友称为“汉化罗英熙(韩国综艺知名制作人)”“罗彤”。

但《王牌对王牌》节目组也有自己的内容创新,只不过这些创新在网友们眼中更接近于“离谱策划”,比如“剧组重聚”。

来过这环节的剧组包括但不限于《还珠格格》《欢天喜地七仙女》《士兵突击》等,看起来是对观众童年记忆的唤醒与时代经典的再现,但从呈现效果来看,非常稀奇地达成了观众和艺人都不满意的“双输局面”。

《欢天喜地七仙女》重聚时,节目组用其大大做起了噱头,但到正片中,“七仙女”加在一起总露面时长不过10分钟,还在下台前被节目组以“合影留念”为赞助商vivo打了个广告,仿佛此次“七仙女”重聚,只为了给赞助商打个广告。

在新春特辑中出现的《士兵突击》重聚更是“片段式重聚”,在一众往期未播片段混剪中出现,最后十分钟,上演了一出“重聚戏码”。

这种戏码上演一次观众会觉得感动,次数多了,还是如此展现形式,只会让观众感到疲惫以及主创团队的敷衍。

吴彤也注意到这一问题,也在访谈中坦然承认,“节目中出现很多重复的游戏,对自己来说也很没安全感”,但作为一档台播综艺,收视依然很关键,“这个效果这么好,如果换一个效果可能就没那么好,所以就不换,但现在会更想尝试新东西”。

关于创新,吴彤首先提及了国外综艺,“目前国外综艺也没有爆款模式,全球综艺都面临创新难题”。

向外求不行,吴彤就向内求,与国内其他优秀制作人取经,比如做游戏节目时就去找了湖南卫视出来的,也是《明星大侦探》的总导演“盒子姐”何忱,何忱最终为其提供了3套方案。

这或许是一种解法,但对于一个内容创作者及其团队来说,依靠外力始终不是持续向上生长的长久模式,来自团队自生的内容创新力才是关键。

但这也并非吴彤一人原因,或者说,《王牌对王牌》出现的问题,是目前台播综艺整体问题的一种折射。在媒介传播渠道剧烈变化、更迭的大环境下,收视率越发难以保证更不用提突围。

而台网联播的综艺,更多会被短视频思维影响,进行切片传播,这种传播环境也会进一步影响创作者思维,进而改变传统的综艺叙事逻辑。

变化也意味着生机,当一档综艺能够走过八个年头,至少能说明不管在内容市场还是观众反馈层面,都有难以撼动、无可取代的核心竞争力,只不过在生存比竞争更难的当下,如何能顺利活下去,顺便赚个“体面”,是以《王牌对王牌》为代表的台播综艺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作者:杨睿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