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自驾游干翻酒店、旅行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旅界,作者:theodore熙少,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01

7月中旬,我在微信上收到了老友A君的一句抱怨:

“熙哥,敦煌这边景区人多得走不动,可酒店房间卖不动,我们旅行社生意也不如去年。”

A君是做青甘环线小团定制的旅行社,算是我在西北最熟的地接之一,每年暑期一到,他朋友圈就开始变堵车实况转播台。

今年也不例外。

A君前线反馈,今年每天敦煌莫高窟的游客都是7万人打底。

从敦煌市区到鸣沙山,20多公里的路也要堵上1小时,景区骆驼罢工都是常态。

按理说,这么热的旅游行情,酒店生意应该火爆才对。

A君发来的一句话,彻底打破了我的预期:

“现在我们合作的酒店,280元一晚都没人住,去年这个时候最便宜也得650元。”

明明暑假旺季,还是景区人挤人的那种旺,酒店价格却一夜回到解放前。

A君说,他最近订房的时候,几个熟门熟路的酒店老板都主动给他打电话。

“你再拉几组客人过来,我可以再便宜点,反正空着也空着。”

今年暑期,青海、甘肃旅游环线的第一个怪现象由此诞生:景区人满为患,但没人去住酒店。

不光敦煌这样,甘南的“天然石城”扎尕那也类似。

A君回忆,去年暑期,扎尕那那边的民宿旺季基本都在700元到900元之间,还一房难求。

而今年,酒店价格直接腰斩,很多不到200元就能订。

“最夸张的是,晚上七八点,还有民宿老板在路边拦车,问游客要不要住。”A君说,“那种感觉真的是多年未见。”

这些曾经供不应求的甘南民宿,如今要靠拉客才能填满一半客房

一位川西的旅游从业者B君和我的吐槽亦大致如此,他说,“虽然因为地质灾害,今年整体游客少了点,但像稻城亚丁、香格里拉镇这种地段好的区域,一天也有上万人进山。

照理说,暑期旺季,川西携程上的四钻酒店应该还是硬通货吧?

B君语气平静地说:“我一个哥们在香格里拉镇开了家65间房的酒店,上个周末居然一天只卖了4万块房费,但要是放去年,至少能翻一倍。”

从莫高窟、大柴旦到扎尕那,从茶卡盐湖到亚丁雪山,每个热门景区的游客都在上涨,但与此同时,国内酒店民宿却在自杀式降价,旅行社在苦撑接单。

这个暑期,很魔幻,也很真实。

02

景区人山人海,酒店生意却寂静无声,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A君最近又跑了一趟敦煌,晚上让领队出去转了转。

然后,A君告诉我新的发现:“不少人是睡车上的,还有直接支帐篷的,就住在露营地边上或者景区停车场,除了我们这些包价团客,大部分自由行和自驾游的人,压根不进酒店。”

当旅游消费悄然转向,显然这届游客已经穷得越来越精明了。

国内长线自驾游兴起背后,首先是游客现实层面的算账心理。

经济收敛,钱包变薄,能省一笔是一笔。

你让他们在敦煌花800元住一晚酒店?

这群游客转头开着改造好的“床车能睡觉,能拍照,还能发抖音、小红书。

比如,最近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成都来青甘自驾旅游的3人小团队,他们自称开车跑了青甘7000公里,14天却只花了3500元/人。

网友总结花费(睡车上,无酒店住宿费用)

怎么做到的?

答案很简单,自带帐篷、自带锅碗瓢盆、自带导游证,能免的门票免,能躲的住宿费躲。

帐篷露营+面包车改床,一路风景,一路省钱。

与此同时,这边游客睡车上,那边旅行社和酒店却越卷越狠。

我们之前曾经撰文讲述过去年以来,酒旅这门生意越来越难做的一个原因是大量新人、小白的涌入。

2024年底,全国旅行社总数达到64616家,一年净增8341家。但利润几乎没变,全年只赚了37.8亿,平均每家旅行社一年只赚58505元,比上一年还下降了11.9%。

2024年文旅发展统计公报

也就是说,每天有20多家旅行社呱呱坠地,但活下来的都在喝稀饭。

看起来大家都在忙,实际上利润越来越薄。

酒店行业也是类似的逻辑。

2024年全国星级饭店新增近500家,平均房价维持在371元上下,但平均出租率从50.7%降到了49.2%,总营收也缩水。

新酒店是多了,客人却没跟上。

当然,非星级酒店的数据不在官方统计里,但你刷到的小红书民宿、抖音推荐的扎尕那宝藏客栈,基本就属于这类看不到的竞争者。

所以旅行社新人博机会,结果把利润卷没了,酒店靠上新抢增量,结果把入住率拉崩了。

卷着卷着,发现真正赚钱的那拨人,都在车里开着锅煮面条。

这就是2025暑期的真实图景,景区依旧火热,游客从未缺席,但传统旅游模式被一场游客集体睡车运动打了个措手不及。

03

对于旅行社和酒店来说,今年暑期的变化,可能不是一次意外波动,而是一次结构性转向。

根据文旅部《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报告》显示:

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旅行社国内旅游组织人数为3469.22万人次,同比下降38%。

但与此同时,国内旅游单项服务人次却高达2.51亿,同比上升26.7%。

我一直认为这组数据是国内旅游产业的分水岭,它告诉我们,消费者确实还在旅游,只是他们不再愿意被“组织”。

他们不再热衷“打包游”,更希望把交通、住宿、门票、导游这些环节拆开来,再自己拼上。

这就是“旅游单项服务”的内在逻辑,而这种趋势,在自驾、自由行中表现得最明显,且趋势不可逆。

因此,这波变局,显然对国内酒店业是一次投资逻辑上的挑战。

过去是哪里旅游火开哪里,扎堆扎得热热闹闹,哪里是新晋网红地,酒店、民宿就一窝蜂砸进去,不一定赚大钱,但一定亏不了。

可今年开始,我们发现景区确实热门,游客却不一定进酒店了。

睡车、帐篷、营地,甚至海底捞、足浴店,这些低门槛的住宿替代品,把本来属于酒店的那一晚睡眠分走了。

特别是在自驾游主导区域,房间本身不再稀缺,反倒是洗个澡、接个电、停车过夜更紧俏。

正如一位分享她14天青甘帐篷露营行程的妹子称,她全程自带移动厕所、自热米饭、便携锅具,途中路过门源、柴旦、冷湖,靠自嗨锅和镇上小炒解决饮食,晚上停车扎营地睡觉,洗澡就去最近的公共浴室或服务区。

最后,她算了笔账:“整趟花费6000元出头,比去年住酒店省太多,但体验反而更丰富,每天风景都不一样,每晚都能看到星空。”

这届游客的觉醒,映衬了景区酒店老板们大干快上后的悲哀。

而对旅行社来说,传统旅游曾是一条标准流水线:去哪怎么去住哪几点集合全都有安排。

现在的旅游,是一场游客的自我设计:去哪里,看天气几点走,看心情住哪,停车时再决定。

这就注定小型精品旅游团应该再是靠标准化驯服的生意而是一场更复杂的、动态的、颗粒度极细的陪跑式服务。

能适应的人,会慢慢转型适应不了的,就只能看着年轻人在车尾煮泡面时,露出一个不属于你的笑容。

今年暑期,自驾游改变国内酒店、旅行社的方式悄无声息,席卷一切。

未来旅游的终点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若不改变,游客一定会自己带着锅碗瓢盆,转身走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旅界,作者:theodore熙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