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不行!别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局外人看电影,作者:Ming、局,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可以说,姜文算是大陆为数不多够硬气的导演。

他的个人风格很鲜明,并且从来没有改变过:坚持魔幻主义,充满雄性荷尔蒙的视听,若有似无的时代烙印,带来大量的隐喻和解读方向。

或许,这就是很多人推崇姜文的原因。

因为有别于其他导演的出身与学习背景,他所讲述的故事与风格相当独树一帜。

再加上他一点都不高产,甚至比王家卫的效率还低。

这次的《你行!你上》,是姜文的第七部独立导演作品,距离上一部《邪不压正》,也过去了整整七年。

在《一步之遥》前,他的每部作品都是各大电影节的宠儿,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在《让子弹飞》正式登陆大陆院线之后,成为观众心中不可磨灭的神作。

然而《让子弹飞》之后,姜文到底拍了什么,不仅是观众喜欢分析,某某机构也喜欢分析。于是姜文的拍摄一直是受限的,听说《一步之遥》得到了300多条的意见和反馈。

等到《一步之遥》公映,遭到大量的口诛笔伐,荒诞过头和与语焉不详的方式,让大量观众一头雾水。

包括之后的《邪不压正》,都让他从一个牛*的导演转向一个争议的导演。

而《你行!你上》,明显已经成为姜文迄今为止争议最大的一部电影。

一锅乱炖

前几天,《你行!你上!》的首映刚刚结束,针对本片的口诛笔伐已经纷至沓来,豆瓣页面满屏的一星差评。

当然,也有一批维护姜文的评论,认为电影是独特、有趣、“创新”的,也是充满内涵的。

特别还有一种评论:“90%的人都没看懂这部片”。“这次是纯醋,没饺子”。

一般而言,导演拍摄一部电影讲述故事,但却在隐喻另外的故事,夹带私货,就会把故事本体称为饺子,把导演实际想表达的东西称为醋。

如果本体与表达中间失去平衡,往往会被嘲讽为“为了这碟醋包的饺子”。

那么当一个电影“只剩醋”,没有“饺子”,我一时分不清到底是在赞美这部电影,还是羞辱这部电影。

想要知道姜文这次到底是包饺子还是倒醋,还得搞清楚《你行!你上!》到底讲述了什么。

表面上,电影就是平铺直叙地讲述了钢琴家郎朗的扬名故事。还不像一般拍摄当下人物的操作手法,这次郎朗和郎爹郎国任的名字都没有改,只是把其他角色的名字,做了调整。

姜文的确没想好好讲述郎朗的故事,因为根本就没故事。

基本就是复刻郎朗从出生、学习钢琴到崭露国际之间的各个节点,流水账都难以形容故事的无聊与乏味。

简单来说不像是源于郎朗的传记,而是郎朗的百度百科。

而且姜文也没有把心思放在郎朗身上,电影里的郎朗面目模糊,性格单调,缺乏作为一个电影独立人物的必备要素。

他可以是郎朗,也可以是李朗,王朗…只要是能够拉出去比赛的“天才”就行。

至于“天才”需要什么,渴望什么,缺乏什么,在电影里统统没有。姜文甚至不愿意,为角色提供一点点空间来丰富郎朗的性格与逻辑,他所有的行为都是被驱使的,没理由的。

那么电影140分钟的内容,都聚焦给了谁呢?是姜文饰演的男主角,郎朗的父亲郎国仁。

视角从郎爹展开,详细刻画了郎爹的心理路程,如何培养和陪伴郎朗,把郎朗推上世界舞台。

电影里的其他角色都极端地工具化,缺乏前后联系,要么是不理解郎朗的才华,要么是只想利用郎朗。

虽然郎爹具备了更多的空间,但关于角色的内心世界依旧欠缺必要的呈现,他有性格,但也很刻板。

姜文拍摄了自己心中的父亲形象:慈爱霸道,却无比正确,虽然偶尔手段过激,但一片赤诚爱子之心日月可鉴。

这与我们熟悉的充满压迫的郎国仁大相径庭,所以从表面上姜文就是拍摄了一个普通的《爹颂》。

爹行!爹上!

别被醋呛着

如果你要问,《你行!你上!》到底有没有说得那么玄乎的隐喻与暗线呢?

实话实话,我认为是有的。

电影有许多镜头设计,场面调度,角色台词,戏剧冲突,很明显地是在顾左右而言他,呈现出来一些浅薄的“深度”

或者说,如果姜文没有在“隐喻”的话,那么他拍摄出来一部没有故事起伏,角色符号工具化,充满抽象魔幻表达的电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可惜的是,姜文以前的电影,即便不讨论“隐喻”,依旧是吸引人的。

这次,只剩下了粗糙、乏味、煎熬、冗长,剪辑美术声音等等技术岗位都在犯错误,绝非一个成熟导演应该拿出来给观众看的电影。

更像是姜文知道自己无论拍摄什么,都会有人站在不同立场上去解读,于是随便糊弄了一个,观众则真的选择了绞尽脑汁、乐此不疲的讨论。

观众在姜文眼里,或许就像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古伦木。

即便姜文想借郎朗的故事来讲述所谓的历史和成长,也是失败的,因为他都没搞清楚郎朗那点事的意义,就无从延伸到政治私货。

醋是佐料,世界上没多少人会单独把醋作为一道菜的。

没有饺子,那醋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隐喻和表达,都应该寄托于电影本体去呈现。只考虑隐喻表达而忽略电影本体,那就是彻头彻尾的舍本逐末。

特别是隐喻还特别明显,摆着故作高深,沾沾自喜的姿态,就尤为令人讨厌。

请问大家,这不是傲慢是什么?真拿观众当傻子?看不出你表达的东西?

郎爹墨镜两侧的城楼和建设工地,高高竖立的雕像,欧亚的角色名设定,包括欧亚的神经质,郎爹与外国演员隔着水面的站位,吊在居民楼千家万户前的钢琴奏…

都只是为了表达去设计角色和场景,但设计得非常儿戏。

当一部电影缺乏缜密的设计,只有鸡贼的“私货”,那么它就脱离了真正的生活,真正的个体。

一部不讲人事和不说人话的电影,是不应该被称为电影的。

没有表达的故事,是残缺不全的;没有故事的表达,也是残缺不全的。

姜文的电影之前的残缺,或许是被逼无奈,但如今的残缺,更是他主动为之。

如果《你行!你上!》是借郎朗来讲述长子进入世界的历史,那么姜文或许想做的就是当代司马迁。

一,是做纯纯的史。二,是当个太监。

在《让子弹飞》里,虽然张麻子赢了黄四郎,但他面临的结局,也是众叛亲离。

我不认为那是张麻子的孤独和苍凉,那就是他应该的下场。

姜文还行吗?

还有一个传闻,说在拍摄郎朗之前,姜文曾经有两个项目,都直接卡在了立项。

第一个是早在《邪不压正》之前,就想拍摄《施剑翘传》,讲述民国女侠刺杀孙传芳案,因为题材问题筹备几年却被一再搁置。

第二个项目是讲述抗美援朝期间在俘虏营举办的运动会,明显更加敏感。

再接着,郎朗的故事才走进了姜文的视野,这个故事也并非姜文自己产生兴趣的,而是姜文的妻子周韵推荐。

大家对于姜文的印象,始终觉得硬气,特别是他的片子里,炽热的太阳是永远不会落下的标志。还有边缘的、性感的,带给少年第一次冲动的女性角色。

但很多人都忘记的是,姜文到底是什么人。

拍摄《刺客聂隐娘》期间,侯孝贤谈为什么要选择周韵,来饰演一个表面是节度使夫人,背后是杀手的角色。

侯孝贤回答,刚和周韵见面,就觉得独当一面,具备魄力。包括姜文在内的工作室上下,都听她一个人的。

再往前回溯,姜文的初出茅庐,其实要归功于一位“大女主”,也就是最近重新活跃在观众视野的——刘晓庆。

《芙蓉镇》是姜文的第二部电影,刘晓庆带着他正式进入电影行业。可当初刘晓庆是有丈夫的,丈夫追打到剧组逼着姜文签了认罪书。

还是刘晓庆大气,在姜文想要到美国学习十年再做导演时,把他挽留下来,给姜文拉投资,才有了名声大噪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才有了姜文导演的如今。

如果《你行!你上》是姜文的故事,那么刘晓庆才是里面的爹。

《你行!你上》里,姜文的雄性元素还是很多的,但是为什么大家已经不认可,甚至开始厌烦了。

一方面,是这片子从故事到技术全方位地拉垮。姜文确实老了,雄性元素开始萎靡了。

另一方面,姜文的“爷们”故事越来越没人想听了。

自己下神坛

郎朗扬名之后,郎爹的名字在他的新闻里逐渐消失。

但我们还能够从传记里读出来对于爹的恐惧,如果不是真的天才和对于钢琴喜欢,或许压迫早就彻底碾碎郎朗,我们也无从欣赏他的创造。

这些年来,我们看过无数明星与压迫他们的血缘关系,很多人选择了和解,而有一部分人用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来嘲讽压迫的可悲。

与其说郎朗是幸运的,倒不如说郎爹是幸运的。

我们再看电影里姜文的雄性元素和对于爹的赞美,只会体会到一阵阵汹涌而来的恶臭,尤其是那句台词:

“我舍不得不做你爹。”

但当我们转头来思考如此沉迷于爹的故事的姜文,结合他的经历只会觉得无比可笑。

姜文不仅喜欢做自己儿子的爹,还想做全世界的爹。

从采访就能够知道,姜文特别喜欢怼人,永远不会好好说话,永远喜欢拐弯抹角,永远选择抬杠,永远不懂尊重。

有位影评人曾经在戛纳采访姜文,因为姜文不够坦诚和严肃,影评人说自己的工作没法交待了,而姜文的回答是“没法交待你赖我?”

姜文如果匿名上网,会被当成“杠精”骂飞的。

可他是姜文,他当爹不仅有人上赶着当儿子,他还仗着导演身份到处说教,仅仅是语言都不够,还要拍摄电影投到大银幕上,告诉每一个观众道理。

姜文,我送你一句贾樟柯的话吧:“即便是幼稚的自我认识,传达出来的仍然是尊贵的个人感受。即便是真理的传播,也不应该夹杂权力的语气。”

爹逼我们吃下几千年来父慈子孝、君君臣臣的毒鸡汤,到头来儿子们还得跪在爹的脚下感恩戴德,坐在电影院里就着爹的过期片汤挑隐喻干喝醋,已经是被“爹爹相护”训练成最符合爹要求的范本。

可惜,现在的大部分观众,已经没那么信任爹,没那么臣服暴力化的雄性元素了。

姜文,用一部部稀烂的电影把自己亲手赶下了神坛,也把自己的“爹味”魅力,击碎到荡然无存。

与其想做观众的爹,不如先想想怎么给观众老爷当孙子。

你的尴尬,你的自恋,你的立场,还是留给自己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局外人看电影,作者:Ming、局